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维基百科15岁
2016年1月16日德国之声:施托伊贝尔教授,作为一个传播学家,您是如何使用维基百科的?
施托伊贝尔教授:我主要使用维基百科作为研究的扩展,此外,还可得到一些我需要加以深化的建议。
德国之声:谈及质量、可信性与缺乏足够的可靠性,您对此有什么保留吗?
施托伊贝尔教授:这个我无法一概而论,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题的上下文。关于一般性政治论述,如关键词“难民危机”的文章,应谨慎对待。但是你可以看到编辑版本的历史纪录。基本上,维基百科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不错的百科全书。从学术的观点来看,我最大的保留在于:有些学生,甚至一些同事也相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做学问,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德国之声:因此,这意味着维基百科的信息源应该通过其他信息源加以保证?
施托伊贝尔教授:不是应该,是必须。这也和维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书有关。一部百科全书必须有相应的水准,以重新呈现浓缩过的知识。这点上,维基百科做得不错——通过在相关位置涂上颜色标明。因为文章总是有夸大的倾向。相比布罗克豪斯(Brockhaus)和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我期待更精确和更简练的信息。百科全书基本上提供了一种关于事物的浓缩的、人们或多多少必须知道的知识——它和学术的首要任务,即“提出问题、找出难题”无关。它回答的是“事实性知识”的知识问题(什么是什么),而非问题导向的知识方法(该怎么做)。
德国之声:您认为维基百科在内容方面最大的薄弱环节是什么?
施托伊贝尔教授:我可以说,在我自己的领域,传播学方面,维基百科做得并不好。我的同事期待在质量管理程序上,维基百科和科学出版物有同一水平。我们觉得,我们有时被非专业人士评价。因此,在我这个领域的许多科学家(在接触使用维基百科时)都比较谨慎。我猜测,在别的科研领域也类似。这使我更有理由提醒学生们,“还存在专业百科全书、专业杂志和专业书籍”。
德国之声:维基百科不仅是一个知识平台,有时也是一个就“什么才是正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解释”争论不休的战场。您如何评价这些关于真相的争执?
施托伊贝尔教授:因为维基百科有一个难以置信的优势,就是它公布编辑版本的历史纪录。这种透明度是值得认可的,而且它使维基百科几乎成为了一个我自己领域(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但是原则上,一部百科全书每天更新是不恰当的。这部百科全书的优势是:能涉及非常当前的事情,但这同时也是他存在缺点的原因:即超越一部百科全书的实际任务,不止呈现浓缩的事实性知识。但是这点在结构上并不能改变什么。
德国之声:根据维基百科自己的说法,目前维基百科共有由将近300种语言写成的3700万条词条。在美国,这一在线百科全书的访问量排名第六,在德国排名第七。尽管如此,维基百科被一再指责,该平台很容易被蓄意破坏,以及被公司、组织施加内容方面的影响。这些批评有道理吗?
施托伊贝尔教授:这个我没有数据来检验,但是这是一个无法最终解决的问题,就是隐藏了自己真实身份的匿名作者施加影响。由于对公关消息加以包装的技巧层出不穷,人们通常不会很快注意到。我认为,它必然将伴随着这种开放的社区结构,而无法解决。
毫无疑问,这是非常严重的,人们只需要看关于某些政治家的条目,关于他们已经出现了所谓的“编辑战”;或者在英文版的维基百科看关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冲突。人们就会知道,这样说是什么意思。人们只需要看数字,文章是如何被反复多次编辑,人们就知道:啊哈,这是一个有问题的文章。如果实在是太丰富多彩,就会把这些条目从讨论中去除。
德国之声:在德国,维基百科的月点击量已经超过十亿。在维基百科通过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同时,德国老牌百科全书,历久弥新的《布罗克豪斯》则日渐衰落。您为此感到难过吗?
施托伊贝尔教授:是的,在某种程度上是的,因为以前的百科全书的稀缺性、严谨性和精确性。这是令人难过的,就是布罗克豪斯和大英百科全书消失了。根据其重要性,这些百科全书对于词条的不同长度有着精细的分级系统。人们当然可以i也坚持说,网络社区的重要性同样不容轻视。
鲁道夫·施托伊贝尔(Rudolf Stöber)教授是班贝格大学传播学教授。他的研究重点与主要工作领域为通讯,公众和媒体的变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