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慰美国大哥受伤的心灵
2003年2月26日曾经有一段时间,德国政治家接二连三地来到华盛顿,那就是911.之后。而有些人则常将那个词挂在嘴边--毫无保留的团结。而现在,作为一名德国政治家,如果谁想公开表示站在美国一边,则需要不小的勇气。伊拉克危机目前已到了最后关头,而梅克尔的访美也恰逢德美关系面临的严峻时刻。
梅克尔动身之前就希望能得到美国方面的谅解,在一份评论中梅克尔保证将维护德美友谊的连续性,并称,联邦总理施罗德没有资格代表全体德国人阐述对美国的立场。这种做法是否恰当姑且不论。即使是一位反对党领袖在出访时也首先是一名德国人,因此她不应给自家抹黑。
此外,梅克尔受到白宫的接待,并非因为她好脾气,而是因为她作为德国最大的反对党的领袖参与德国的政治,并在伊拉克问题上与联邦政府的意见背道而驰。布什政府抵御住了这种诱惑,并未极力拉拢梅克尔。布什总统并未亲自接待梅克尔,这符合惯例。从切尼到拉姆斯菲尔德,美国国会中几位重要的决策人物都以恰当的方式接待了梅克尔,但这只不过是正常情况。假如不是因为目前正常情况对德美关系来说恰恰非同寻常,这本不值一提。而梅克尔一方也抵制住了向美国人献媚的诱惑。她表现得颇具自知之明,并毫不忌讳向美国政策的某些方面提出批评,如钢铁关税问题,或梅克尔的老本行--环境政策。
而在谈到伊拉克问题时,人们注意到,这位基民盟领袖涉及到的是一个棘手的话题。因为即使是梅克尔本人也知道,联邦总理在伊拉克问题上代表的是大多数德国人的意见。
向战意已决的美国总统提供支持,此举目前在德国无异于寻求政治上的自杀。但梅克尔毕竟成功地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表现出与红绿联盟不同的立场。虽然战争总是该做为政治的最后手段,但在与独裁者萨达姆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从不能将战争完全排除在外--这就是梅克尔在华盛顿表述的立场。美国人喜欢听到这一套,这至少是大西洋两岸的最低共识。至于梅克尔的观点是否代表大多数德国人的意见,这一点对华盛顿来说却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