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自由日漫谈自由
2004年5月3日值国际新闻自由日到来之际,国际性人权组织公布的数据令人感到悲哀:仅在今年头4个月中,就有13名新闻工作者因公殉职,几百名新闻界同仁遭逮捕、受恐吓、被攻击。
为什么要对媒体套上枷锁?当权者不愁找不到限制新闻自由的理由。如今,许多国家以国际反恐斗争作为幌子加强了对本国媒体的新闻检查。尤其是在摩洛哥和突尼斯等阿拉伯国家,情况尤为严重。在津巴布韦,该国最后一家独立报纸“每日新闻” 去年秋季以来就从报刊亭中消失了。古巴以关押30名记者的纪录成为全球之冠,孟加拉国则是记者被袭事件最为频繁的国家。
西方国家也对记者遇难负有责任。在伊拉克,多名记者被打死。他们中好几位死在美军的枪弹下,因为美国兵看不出摄像机和机关枪的区别。诸如此类的侵犯新闻自由的事件可谓不胜枚举。
战争的爆发遏制了一些独立思考的脑瓜、自由言论的嘴巴,即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视新闻自由为理所当然的国度,持谴责及反对立场的新闻报导也会遭到封杀。美国国防部长鲁姆斯菲尔德(Ronald Rumsfeld)的所为便是这样一例:
早有传闻说,鲁姆斯菲尔德铁手掌控新闻方向。一年前,当美军部队挺进巴格达时, “植入”的新闻记者可以乘坦克进入伊拉克被占领地带,并随军发送现场报导。但是,这些信息显然已被筛选过滤,反映在美国国内的电视屏幕上,战况势如破竹,山河一片大好。一年之后,一些负面的消息和画面得以渗入媒体市场,披露了笼罩在伊拉克上空的阴云。
美国五角大楼为何与新闻传媒格格不入呢?鲁姆斯菲尔德说:“在一个暴力满盈的区域,倡导权力、自由、治安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秩序需要极大的勇气。在伊拉克有许多人正在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可惜从报纸上看不到这些,人们看到的只有愤世嫉俗的谴责、谩骂和攻击。”
美国媒体真如鲁姆斯菲尔德所描述的那样,为哗众取宠而不惜颠倒是非吗?事实恐怕并非如此。有例为证:四月初始,四名美国人在费卢杰惨遭屠杀, 他们的遗体也被亢奋的伊拉克人损毁,这起事件虽然足够吸引眼球,具备新闻爆炸性,但仅有少数的几家报纸头版报导这幕血腥场面。一家名为"Chicago Tribune”的报纸因为披露的图片过于残忍,被愤怒的读者群起而攻之。
这家报纸的代理出版商乔治.德.拉玛(George de Lama)表示:“ 多数读者认为,这则消息令他们感到义愤填膺,气愤难平。一些人批评说,这些图片会伤害受害者家属的感情,给孩子们的幼小心灵抹上阴影。我们非常认真地考虑了这些意见,但是同时也认为,在事实面前缄默不语的做法更不地道。”
奢谈不受美国政府控制的新闻媒体是不切实际的,更何况,由读者的期望、出版商的利益交织而成的灰网无异是扼杀新闻自由的另一重压力。而这也有例可循:上周五(4月30日),美国ABC电台的新闻记者Ted Koppel希望能在电视上公布700多名在伊拉克战争中阵亡的美国士兵名单,这个节目未能获得辛克莱尔(Sinclair)传媒公司的转播许可,理由是:该节目不符合美国公众利益。
美国NPR电台记者Daniel Schorr指出,这件事情的发生并非偶然。他说:“我不能排除嫌疑,认为布什本人的好恶决定了事情的成败。迄今为止,布什还未参拜过在伊拉克阵亡的士兵坟墓,看来他不想让媒体在这件事上过于宣传造势。”
另外,五角大楼也传来号令:安葬美国烈士的场面不得成为纪录片或摄影题材。不久前,一位私人航空公司的职员拍摄了这样一幅照片,只是为了展示公司如何为葬礼事宜鞠躬尽瘁,结果却丢了饭碗。这大概只能怪他倒霉--谁让“Seattle Times”的编辑独独慧眼识珍,相中了这一幕稀罕的场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