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合作是德国政府对华战略的基本要素”
2023年7月16日德国之声:德国为什么高调宣布出台中国战略?
卢玛丽(Marina Rudyak):本届政府的执政条约规定制定一部中国战略。但对它的设计以及是否应该公布与众,联邦政府内部存在分歧。尽管如此,该战略还是反映出德国政府认识到了对中国的一些关键依赖,以及从经济和安全政策的角度看这些依赖所带来的风险。
制定该战略的过程或许比最终文件本身更为重要,因为这是所有联邦部共同制定对华政策的愿景,而这尚属首次。鉴于德国经济与中国的紧密联系以及地缘政治的变化,此举早该进行。中国早已不再是中国事务小组和相关部门的议题,而是一个跨部门、跨行政级别的横向问题,几乎无处不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过程也有助于提高德国的"中国能力",这方面的欠缺还很大。从这一点上,反对派认为文件不够深入,他们更希望看到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中国能力中心"。
德国之声:怎样理解定义中国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
卢玛丽:此前,国家安全战略中对中国"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定义,延续了欧盟对华关系的定义。中国战略也顺理成章地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明确强调,德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与欧盟共同对华政策的目标和原则相一致。
德国之声:中国战略传达的最主要信息是什么?
卢玛丽:该战略传达的主要信息是中国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改变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该战略的核心是承认德中关系的复杂性,因此,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必须比以往更加了解情况。最大的风险在于缺乏足够的了解。
德国之声:去年11月流传到媒体的战略文件初稿曾引发广泛的讨论。现在的最终版本"新"在哪里呢?
卢玛丽:2022年11月的版本是外交部起草的第一稿,尚未与其他部委协调,现在的最终文件是联邦政府的文件,反映了各部委的优先事项以及他们的考量。有关台湾、中俄关系和无强迫劳动供应链的文字与欧洲的共识保持了一致。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与中国的经济规模相比,德国--或任何其他欧洲国家--都是轻量级的。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由于欧盟内部市场和中国对欧盟的经济依赖,是一个重量级的集体。因此,将德国的对华政策纳入欧盟共同对华政策,成为其目标和原则的一部分,是正确和重要的。
德国之声:去年11月的初稿中提到 "在制度竞争中,我们决不能留下任何战略空白",有人批评这是冷战思维的延续。这句话还有效吗?
卢玛丽:这句话没有再出现在新版中,新文件里也没有"制度竞争"一词。相反,中国战略将"制度对立"定义为对国际秩序或人权原则的不同看法。同时,该战略强调,与中国的制度性对立并非意味着不能进行合作。不过,从中国国家媒体最开始的反应看,中国没有认为这是一种淡化。
德国之声:肖尔茨总理曾说,需要在"关系密切"和"保持距离"之间找到平衡点。该文件里能够看到寻求平衡的努力吗?
卢玛丽:中国战略旨在为合作提供防护栏。正如德国外长在介绍这份文件的演讲中强调的那样,该战略的目的不是"脱钩",而是指出德国如何在不损害价值观和利益的前提下与中国合作。文件指出,合作是德国政府对华战略的基本要素。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塑造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一方面让中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让中国的价值观和标准继续符合欧洲及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卢玛丽(Marina Rudyak)博士是海德堡大学汉学系讲师、哥廷根大学东亚系代理教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