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苦与乐
2013年2月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到底是雪中送炭的救星还是一条张牙舞爪的巨龙呢?德国人对中国的投资者经常抱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处于危机中的德国企业虽然希望实力雄厚的中国投资者救其于危难之中,但当中国人准备收购德国的一些传统企业时,许多人都持有保留态度。他们指责中国收购方的做法缺乏透明度,担心中国人会窃取技术。也有人泛泛的警告德国经济界不应把自己"甩卖"给中国。
所有这些指责背后虽然有不理智的一面,但中国企业本身有时候也需要为这样的误解承担责任。德国商业亚太委员会中国区代表薄睦乐(Martin Brudermüller)表示:"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表现不佳,还需要学习。"
他指出,许多中国投资者都不明白,他们通过并购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而这会很快使他们的态度变得非常消极。"薄睦乐称,德国商业文化的一部分就是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共同努力创造成功。"但中国商业文化里可没有这些。"
中资企业在欧洲"不高兴"
他认为,可以通过成立驻德企业联合会来向中资企业提供一些帮助。这类机构不仅可以帮助减少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感,而且还可以帮助中国企业立足德国市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中国欧盟商会最近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中国投资者总的来说认为德国和欧洲的投资环境欠佳。
但是,中国对欧洲的感情也非常复杂。在一些政治层面的对话中,有时能够模糊听到抱怨的声音,他们抱怨中国企业在欧洲并不受欢迎。但许多投资者本身觉得欧洲的投资环境还算友好,市场也比较开放。但让他们感到头疼的是日常的经营活动,因为他们感觉欧洲的各项规章制度好似铜墙铁壁一样无法穿透。
这其中不仅仅关系到难以获得的签证以及工作许可。德国劳工法的一些规定经常让中国人一头雾水。他们缺乏在欧洲这样的现代化市场领导企业的经验,而这很快就会产生一大笔费用。许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不会考虑雇用咨询公司。
中国在欧洲投资的领域依然相对有限,但是整体呈上升趋势。他们的目的很多。对于世界第二大网络硬件提供商华为来说,德国是向欧洲市场扩张的过程中理想的根据地。欧盟商会最新调查结果显示,85%的投资者希望能够向欧洲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
便宜不一定有好货
不仅如此,机械制造商也是中国企业青睐的收购对象,因为这是直接获取技术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收购,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及专业水平。而且,走势强劲的人民币兑欧元汇率也会降低并购的实际费用。欧洲的危机中也蕴藏着机会。欧盟商会主席古奇诺(Davide Cucino)指出:"现在做一些利润丰厚的生意更加容易。"
但是,德国商业亚太委员会中国区代表薄睦乐警告称,便宜并不总是有好货。"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他们应该购买经营正常的企业。"而正是因为这些企业不会轻易的接受并购要求,所以薄睦乐并不担心德国经济界会把自己"甩卖"给中国。他说,吸收德国的技术,然后在中国廉价生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没有合格的员工,这种想法最后还是会以失败告终。"所以,把业务留在欧洲的做法其实更加明智。"
作者:Andreas Landwehr(德新社) 编译:任琛
责编:文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