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家评点中国汽车
2012年4月23日德国之声:德国汽车厂商争夺中国市场的大战还在持续。最近,从保时捷、奥迪等厂商那里又传来销售额创新纪录的消息。您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的这种淘金热究竟还能持续多久?
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中国汽车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如今私人汽车的年销售量已经达到1200万到1300万辆左右的水平。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中国汽车市场中长期的增长潜力,和我们欧洲市场的汽车人均保有率相比较的话。整个中国市场的年销售潜力其实在5000万辆左右。所以,从长期来看,中国汽车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可能实现持续增长。当然前提条件是,中国的经济能够继续增长。
德国之声:推动中国汽车市场增长的另一大因素是中国消费者对豪华型汽车情有独钟,特别是像SUV这样的运动性多用途轿车。然而这样的汽车在欧洲却被大部分人视为环保的敌人。其实上德国街头也是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大家伙"出现。许多到过这里的中国人就会问,德国人真的更喜欢开环保的小型汽车吗?
杜登霍夫:德国的情况是这样的:由于欧盟层面下达了减排指标,所以德国汽车商不得不考虑推出更加省油的汽车。相关车型在油耗以及碳排放量上都有所突破,目标是实现平均每公里130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目标总体来说使得德国所有汽车制造商的产品节省了20%的油耗。而这一切都是在小型汽车愈发成为潮流的情况下实现的。当然,目前德国市场内确实存在着一股追求SUV的潮流,但这种潮流更是向着紧凑型SUV,也就是像大众高尔夫汽车这样大小的SUV方向发展。这也是推进德国汽车市场发展的一大主力,将合理的油耗和SUV驾驶乐趣结合在一起。
德国之声:汽车业这几年来的另外一个备受争议的新亮点就是电动汽车。在此,各方对其褒贬不一。您认为电动汽车能够成为未来汽车业的主流吗?
杜登霍夫:电动汽车对于汽车工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话题,我们在接下来的20年中将共同见证并亲身体验汽车动力的一种变革。这意味着,内燃发动机将更多的得到电动机的支持,比如带有大型可充电电池的混合动力汽车,人们可以在私家车库中为其充电,并用这种电力行使20至40公里后再启动内燃发动机。在纯电动汽车领域,我们现在就可以观察到燃料电池将在未来的10至15年之间稳固其市场地位。燃料电池汽车意味着我们以电力为动力,通过车上的氢元素为电池充电,并同时实现汽车行驶的零排放。这对于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像北京、上海、重庆这样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这里的人们无法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的问题。正是这样的地方才需要最新型的汽车动力技术。
德国之声:那中国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有自己的建树吗?
杜登霍夫: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中国有关方面宣布将加大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投资和研究力度。但是在纯电动汽车方面,中国是促使全球汽车工业关注这一领域的主要推进因素之一。如果没有中国,我们今天还不会这样重视电动汽车这一话题。
德国之声:收购沃尔沃、罗弗MG以及对欧宝汽车的兴趣都显示了中国汽车业走国际化道路的雄心壮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您觉得未来中国造汽车在欧洲市场能不能取得像韩国、日本造汽车今天已经所拥有的地位。
杜登霍夫:这是人们可以,也必须面对的事实。而且中国会比韩国及日本的车商更快的获取这一地位。中国汽车制造商通过成立合资企业,同来自欧洲、美国、韩国、日本的厂商紧密合作。也就是说,中国学习的速度比当时的日本或者韩国要快一倍。我们可以期待,最晚五年后,就会有中国产大众高尔夫汽车在德国市场销售。
德国之声:但到目前为止,在德国的马路上还几乎看不到任何一辆来产自中国的汽车。。。。。。
杜登霍夫:这并不完全属实。德国市场上沃尔沃的销售量还是不错的,而沃尔沃是100%的中国品牌,全资属于吉利汽车。这也是我们观察到的一种潮流,中国越来越多的喜欢在欧洲购买技术,并对其加以改进。沃尔沃当然是其中一个重量级的例子。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其他一些来自中国本土的,像长城、吉利、奇瑞这样的非合资公司。他们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向市场提供廉价的小型汽车,并以此首先占领第三世界国家汽车市场。随后的第二步就是进军欧洲以及北美市场。我们将要,也必须知道这是会成为现实的事情,纯粹只是时间问题。
采访记者:任琛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