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疼痛的坠落
2008年11月27日"虽然北京制定了一项推动经济的庞大计划,以减轻危机的影响。政府准备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近五千亿欧元。但即使这项措施是正确无疑的步骤,它也只能治表,不能除根。
这是因为像其它地方一样,危机使中国长期忽视的问题暴露出来。开放开始后的三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模式促成了人民共和国的崛起,气势惊人,但是这一模式没有应对未来的能力。为了快速发展,中国糟蹋了环境和资源。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使得中国的依赖性超过了它愿意承受的程度。在许多方面,人民共和国更多是疯长,而不是增长。
在北京,对这样的分析没有争议。中国的增长必须立足于新的基础之上,这早已是官方政策。多年来,环境保护、能源效益和国内消费是常见的口号,但言论之后没有必要的行动跟上。不过,压力大的地方,才会发生变化,所以危机可望促成仅靠理智办不成的事。北京的权力结构中,过去受到排挤的一派有可能重新获得影响力。今天中国引以为自豪的一切都应归功于他们,也就是改革派。"
新苏黎世报在报道了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测后,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中国南方部分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的现象:
"在一些情况下,这可能是巩固经济和结构转变的过程。官方的出口统计数字中,现在还看不出出口急剧下跌的势头。在一些地方,人们担心明年年初将出现大规模危机,也许正是这种四处蔓延的恐惧才造成了我们现在可以观察到的刹车现象。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也许将不会像过去几年那样猛烈增长,这样的前景看来在许多地方引起了巨大的不安。
虽然从中期来看,幅员辽阔的中国仍有追赶的必要,具有很大潜力。中国具有相对好的经济增长条件、国家负债少,所以它有良好的机遇,不会成为受到世界经济危机打击最重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增长一旦明显放慢,失业率将立即上升,企业和银行的结构问题也将露出水面,从而引发连锁反应,使中国的干部陷入不安。他们之所以担忧,因为使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是他们的政治合法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