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日话今昔
2002年5月1日五一骚乱的历史在德国并不很久远:柏林五一节首次骚乱发生在1987年。那天,柏林克劳伊茨贝尔格区的大约900名年轻人同警方展开街战,双方整整对峙了12小时。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年都有类似的场景再现。1989年参加巷战的人高达2000名,混战中有350名警察受伤。
后来的数年里,骚乱虽没有超过89年的程度,但即使警方动用了大量人力和技术装备,骚乱却如野火春风一般,无法制止。
德国的节假日多含宗教色彩,但五一却没有这一层背景,因此它的地位非同一般。借五一之际举行政治性游行有之,而利用万物复苏、春意荡漾的季节向情人表露心迹则更是有之。尤其在乡村,借着月色将一株新树栽种到心上人的近处,便是德国流传甚广的民俗。事实上,这一民俗的来源可以上溯至古埃及、古印度和古罗马人对大地回春的崇拜。
欧洲:五月节同劳动节并存
在包括德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把五一看作是“五月节”,而不是“劳动节”。但在比利时、法国、希腊、奥地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们把五一更看作是一个政治节日,即“劳动节”。自然,在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五一的概念则更同“工人阶级为争取权利而斗争”联系在一起。在俄罗斯,劳动节是加长的,5月2日也是“劳动节”。
俄罗斯重新发现了五一
然而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苏联的劳动节整整持续一个星期。俄罗斯人多半信仰东政教,东政教的节日中复活节最为重要。如果复活节也赶在了五一前后,那节日的时间更要加长。一般来说,五一和五二同5月9日打败法西斯庆祝日之间,是不间断的节日。
苏联解体后,5月9日战败法西斯日仍是毋庸置疑的节日,但五一和五二虽然留作法定节日,但地位却受到动摇。自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以来,昔日苏联的许多节目渐渐重返民间。比如,今年的五一,莫斯科组织了12万人参加游行集会。集会的口号是“社会福利国家需要社会福利政策”。
冷静的波兰、捷克和斯堪的纳维亚
波兰和捷克共和国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其它东欧国家的道路。它们断然同五一的政治性告别,从而欣然接受“五月节”的名称,就象在芬兰、爱尔兰、卢森堡、瑞典和挪威一直这样称呼五一一样。其实,五月节是更为贴切的名称,因为在欧洲所有国家,工人阶级的斗争, -至少是以往形式的斗争,早已成为了历史。
五月劳动节的起源
除欧洲之外,也有“劳动节”这一节日。比如美国,但美国的劳动节不是五一,而是每年的9月2日,即所谓的Labour Day,直译的话应该是“工人节”或“劳工节”,虽然,“五一劳动节”的起源是在19世纪的美国。
那是1986年,美国工潮的中心是芝加哥。5月1日的全国性大罢工使美国的经济陷于瘫痪。3年后,也就是1889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工人大会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以纪念以芝加哥为主导的美国工人大罢工。此后,5月1日便成了全球性工人团结的象征。
不是五一的劳动节
不仅美国的“劳工节”不在5月1日,澳大利亚也步美国的后尘,将3月11日定为该国的“劳工节”,而在水上邻国新西兰,工人的节日则是10月22日。还有日本,虽然日本工人阶级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工人阶级,但每年在11月23日这一天,总有数千名日本工人走上街头,为提高工资而大声疾呼。
严肃的和狂欢的
离五一劳动节原意最近的莫过于亚洲一些国家工会组织的争取劳工权利的五月集会。在菲律宾和泰国,每当5月1日,工会便组织人们上街游行为提高工资和争取基本权利而斗争。
再来看南美巴西的“五月劳动节”。工会出面组织游行集会,但参与的人却多半是普通老百姓。这一节日持续一周之久。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情绪昂扬,载歌载舞。知情者,知道这是一场为正义、就业和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不知情者还以为这是巴西的狂欢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