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尔尼举办中国现代艺术展
2005年6月13日中国现代艺术展的策划人是艾未未和瑞士艺术馆前馆长、中国艺术著名鉴赏者费比谢尔(Bernhard Fibicher)。他们联合举办的展览包括大约350幅作品,现年48岁的艾未未本人也以艺术家的身份参加这次引人注目的展览,他的作品主要以摄影和录像形式反映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迁。
艾未未说,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能在中国得到反映。这一震撼人心的过程怎样在艺术天地展现?艺术作品是否可以突破禁区呢? 伯尔尼中国现代艺术展试图对以上问题给予答复。
海外举办的展览迎来的大多是海外观众,即便是没有到过中国的观众,通过观展,也会得到对中国某些角落的视觉印象,只是某些画面和场景对西方参观者来说,还是显得过于陌生,产生不理解。不过,这次艺术展广泛的内容,没有受到任何禁忌话题的限制。死亡、暴力、性色,只要牵涉到人生最基本的生存要素,都可能成为摄影、录像和绘画艺术品的的主题,甚至有人说,这些主题恰恰象是艺术家们在为求得自己的生存而抗争。
其实,中国艺术界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禁区,不过,当时的所谓现代艺术活跃的领域不是大学艺术系,国家美术馆,而是在地下。今天,稍加留心,便会找到80年代地下创作的大量艺术品,它们表现的语言,尖刻而充满恶意,夸张而饱含讽刺,它们对昔日偶像进行无情的批判,或是诋毁,或是庸俗化,但决不完全脱离传统的旨在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现实主义,而所有这一切,都在伯尔尼中国现代艺术展内得到再现。
中国现代艺术是1999年集体登上世界艺术圣殿的,那是一次得到认可的解放,是一次质的变化。1999年,瑞士已故艺术展专家舍曼(Harald Szeemann)从收藏中国艺术品的西格(Sigg)那里借来作品送到威尼斯双年展,一炮打红,从此,中国现代艺术走进国际艺术世界,在艺术市场上,身价倍增。在中国国内,威尼斯展览之后,各种现代流派的尝试也在各个艺术层面公开展开,艺术突然间成了中国的一面旗帜,一项骄傲,一个完美的出口产品。那末,艺术检查还起作用么?当然,不过范围有限,只是在个别健在政治家认为受到人身攻击的个别情况下。
伯尔尼中国现代艺术展的350幅作品是从收藏家西格1500幅艺术品中精选出来,共分12部分。为本次展览定名为“麻将”的用意在于说明,任何艺术收藏都在争取走向一种理想境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不同的中心主题。
收藏家西格本人曾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工作,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留心中国的现代艺术。1995年,西格受瑞士政府委托,担任该国驻中国、朝鲜和蒙古大使。他说,当大使期间,他将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来了解和调查中国的艺术现状。他注意到,中国的现代艺术不断发展,不断解放,掌握了一种超越中国国界的艺术形式语言。与此同时,西方艺术杂志也开拓了新的视野,西方艺术大师如劳申贝格 (Rauschenberg)对中国青年艺术家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1998年,西格的外交使命结束,重新返回瑞士。为了保持同中国艺术界的联络,西格自己出资,举办了第一届中国现代艺术大奖赛,并将业界著名鉴赏家舍曼请来担当评委。舍曼则独具慧眼,看出这些作品蕴含的潜力和爆炸性,之后,径直将他们中的精品推上了99年威尼斯双年奖。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