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评论:特朗普改变了中国
2019年12月1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美中贸易谈判据说接近达成第一阶段协议,特朗普已经确认了信息。对这位行事难以捉摸的美国总统,中国的感受可谓五味杂陈。特朗普执政近3年,中国所受"特朗普效应"其实不亚于美国,即将过去的2019年,中国的国内政治和政策就深深地打上了特朗普烙印。
这似乎有些奇怪,但其实并不奇怪。尽管中美在政治制度上南辕北辙,价值观对立,然而在经济和科技等领域,过去40年的发展导致两国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共生体。因此,特朗普对中国的改变,首先和主要的,体现在经济方面,尤其对中国的经济开放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改变之一:推动中国经济开放
自胡锦涛时期起,中国经济改革的动力就逐渐衰竭,经济开放因为有加入WTO的承诺,不得不有限度推进。习近平上台后,虽然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全面改革规划,但他更钟情的是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改革几乎完全停顿,开放也严格限定在制造行业,并且是有条件的,至于服务领域特别是金融行业,则是严禁向外资全面开放的,外资进入保险、证券和银行业,合资可以,但要控股绝对不行,更别提独资了。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政府认为,金融领域最敏感,关系共产党的统治,不能放开让外国资本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的金融行业基本是国有企业的天下,而国企的治理效率又是低下的,如果放开,很可能被西方的金融巨头打败。
2019年,中国经济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近10年来罕见,除了在某些制造业如汽车行业,允许外商控股或独资,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也大幅度放开,原来对外资的准入限制大部分被取消,金融开放成为2019年中国经济开放的最显著标志。出现这种局面,完全得益于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特别是特朗普总统的极限施压。它使中国经济面临较大压力,习近平不得不用更大的开放来吸收外资,同时也用来满足特朗普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要求。基于习近平的政治保守性,贸易战前中国社会对中国政府推进经济改革和开放是不抱太大希望的,那时人们担忧的是中国是否会再次以自力更生名义闭关锁国。特朗普对中国开打贸易战后,尽管人们对改革依然丧失信心,但习近平总算在压力下没有关上开放之门。这个功劳是要算在特朗普身上的,他是中国经济开放的最大"功臣"。
改变之二:强化习近平的权力
特朗普对中国内政的改变,还表现在强化了习近平的个人极权统治上。关于这一点,争议会较大。在去年5月两国正式就关税问题硬碰硬后,一直到今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前,外界认为习近平不听党内主流意见劝阻,没有顺从美国提出的条件,一意孤行和美硬扛,导致特朗普不断提高关税税率和扩大关税规模,严重损害了中国经济。习对此是要负主要责任的,也让自己在党内处于四面受敌状态,其权力和权威大大下降。这种看法在贸易战爆发初期可能有些接近事实,但随着美国借贸易战打压中国的态势日益明显,特别是华为孟晚舟事件的爆发,党内认识到,贸易战并非仅是贸易平衡问题,美国发起贸易战背后的意图就是要遏制中国的发展,所以无论中国在贸易谈判中做什么退让,美国都会变本加厉,提出更多和更高要价。党内形成这一共识后,习近平的权威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因为他可以借党内纪律来约束高层在应对贸易战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强调此时党必须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才能在贸易战中打败美国。表明习权力强化的一个转折点是5月初习推翻了两国敲定的贸易文本。四中全会更是将习的一套治国策略包装成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中国未来至少十几年的统治蓝本。
改变之三:加强中共是国家利益维护者的形象
与此相关,特朗普对中国的第三方面改变是造成了中国民众的分裂,但中共的统治基础并未削弱,反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中国社会内部在最近10多年被撕裂分化,党内与党外,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左派与右派,改革者与反改革者,互掐厉害,特朗普的出现加剧了这种状况。特朗普刚上台时,中国民众对他的期待非常大,以为他能压一压中共和习近平的气焰。故民众普遍支持他和中国打贸易战,尤其在自由派里,形成了一批"特朗普粉",不管特朗普做什么,只要有利于削弱中共统治,都无条件支持,即使党内改革派,也不反对特朗普的贸易战,因为有利于习近平重回邓小平的改革路线。但随着民众看清特朗普和中国的贸易战只是为美国和他自己的利益,不关心中国人权,要把中国和中共一块压制,他们对特朗普和美国的失望情绪也就越大,虽然还有一部分自由派支持特朗普,然而,在党内和大众,包括科技界,民族主义再次强化,特别是美国支持香港暴力抗议,让中共可以把自己塑造成国家利益的维护者。
总体看,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以及美国在台湾和南海的行动在短期里为中国制造了外部困难,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对中国有很大杀伤力,但由于习近平抓住这一机会强化了自身统治及不失时机将中国的对外开放提到一个更高水平,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激发起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所以从长远看,只要中共度过了目前难关,特朗普对中国的改变可能反而会延续中共统治的寿命,并对美国构成长久的竞争关系。
本文作者是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