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评论:美台能避免跟中国的战争吗?
2022年11月6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台湾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的台湾人,对回归“祖国”的兴趣越来越淡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习近平跟蔡英文在价值观、全球秩序等各方面的设计绝然不同,也大大削弱了习近平对和平统一的信心。 大陆官方对和平统一前途迷茫,客观上已经反映在中国驻法国大使前短时间一番话,即要在大陆武力夺取台湾后,对大部分台湾人实施“再教育”。与此同时,中国对“武统”能力的自我估测则显得越来越有信心。中国国防鹰派代表张文木教授在今年就表述如下乐观的判断:解决台湾问题,现在各种条件比以前任何时候成熟。习近平多次强调台湾问题不能拖到给以后下一代人来解决。而事实上,据可靠消息,北京(武力)统一台湾后的管理方案,已经作为文件发到驻外单位去了,内部已经有基本大样出来了。今年二月以来的乌克兰战争,并没有因为普京在军事上局部失败而使得习近平放弃武力攻取台湾的决心。当然,对他更谨慎地部署是起着推动的作用的。总之,按照目前的习近平思路来说,用武力来统一概率已到了极大的程度。
在明确台海战争的大概率后,人们更关注北京打台湾的时间表的问题。而从军事上来说,能阻止台海战事的希望一般都放在美国的身上。对美国的军事能力颇有研究的台湾专家苏起先生认为,从现在到2027年是他“最为忧虑、台湾最危险的五年“。他解释主要原因是:一是这个期间美国保台军力青黄不接。而这时的中国军力正是全面提升时期。二是未来五年习近平进入第三任期。而这第三任期是他经过了激烈的内斗获得的机会。如按照他的意愿,他当然在第四任期时想继续任下去。但是,在今后五年的中国经济日益萎缩的情况下,如果他在第四期的连任前没有类似武力夺取台湾的“战绩”,似乎很难继续稳坐皇位。换言之,他更有动力在他第三任期间把台湾问题解决掉。
除了上述原因外,笔者以为,还必须看到2024年的2月将是台湾的总统选举,而同年11月又将是美国的总统选举。这两个都可能被中共看作是武力夺取台湾的最好时机。 这里还要注意一个因素,就是习近平亲自要求军界,必须在2017年前达到全面武力攻击台湾的条件。 而按照威权世界里的“只争朝夕”的习惯,提前2、3年完成这个条件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当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中共已经开始的为一场战争在其他各方面的准备,有暗的,但也有明的。首先是习近平上台十年以后的军工业的复兴。中国的军工业拥有的科技和制造能力已为今后的战争准备了多种先进武器和设备。在印度-太平洋地区,中国的武器生产自给率最高 (92%),即便工业发达的日本还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金融方面,从乌克兰战争,北京也汲取了“教训”。 中国在国外约有8万亿美元海外资产。为了减轻可能因为武力攻击台湾而受到的制裁,北京目前正更积极地清理和收回在海外的资产。中国的石油企业正在从美国逐步“退市”,下一步,中国也将适当抛售部分美国国债,同时实现外汇储备多样化,减少美元外汇储备的数量。军工方面,北京早已预料美国要实施禁令限制,储备芯片成了准备战争一部分,仅2020年中国芯片进口量激增了约14%。最后,北京在军事上摒弃GPS,使用北斗的导航系统也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
军事实力和战争决心的鉴定
跟普京不同,习近平对台湾的军事行动之前,将会对自己、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实力以及台湾的防卫能力的作很认真评估。 无论美国采用的是“模糊战略”还是“清晰战略”,北京始终把美国的介入当作一个重要的变量来看待。到时候把美国跟台湾隔离,或者直接跟美国发生冲突,是这种考量的必然结果。那么中、台、美这三方的情况目前究竟如何呢? 简要地说,就目前的状态来说,三方军事平衡已经向中国倾斜,台湾自己无法独立地抵御中国的军事攻击-至少从短期和中期来看是如此。而目前的美国在西太平洋则并不享有该地区绝对优势军事力量的无可质疑的地位 – 至少在今后的5-10年间是这样。
中国:中国在台海地区目前已具备C4ISR作战能力,这对于对台战争获胜是一个重要条件,即便今天的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尚未达到此水准。同时,解放军东风系列导弹,尤其是最新的超音速导弹,对美国航母威胁极大。佩罗西访问期间的军事演习显示,中国已经大大扩展了其拒绝进入中方指定的地区或限制该地区行动自由的能力(反介入/区域拒止或A2/AD)。按照苏起先生的说法,中国海军目前已有三艘航母,350 艘主力舰,而美国尽管航母比中国多,但军舰才290艘。并且,中国在大规模生产导弹驱逐舰和无人潜艇,且军舰能力呈“指数式”增长。换言之,不管是海军,空军和陆军,北京的数量和质量是占相当优势的。
如果从战争的决心的角度来看,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大多民众被封闭式的民族主义的情绪控制着。一般西方估计习近平可能因为武力攻打台湾成本过大而可能犹豫甚至放弃。但在中国语境下,西方理解的成本恰恰不是问题。不管是死了多少人,经济上损失多少, 也不管中国在全球道德方面可能会承担多大的负担,对北京来说都不是障碍,只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台湾拿下,就是成功。
当然,相比美军来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存在一些致命伤,如缺乏交叉训练(Cross-training), 而且,可能有超过300名指挥官缺乏任一分支(Branch)的作战经验, 而整个中国军队从79年至今没有一点实战的经验。
台湾:首先从对来自大陆侵略的抵抗的决心来说,台湾人是否能跟乌克兰人一样,这在目前还难说。有调查显示,一旦两岸开战, 70%台湾人愿意亲自或同意家人上战场抵抗。比较中国大陆的军力,台湾的军事实力可能比乌克兰跟俄罗斯军力在今年二月的差别还要悬殊。首先,台湾没有足够的士兵来抵抗中国。按现有的编制,目前台军基层队伍的尉级军官与士官至少缺2.5万人。常规武器方面,不管是空、海、陆,都无法跟中国比较。所以,台湾军方只能像乌克兰那样发展“不对称作战”(asymmetric warfare )能力。从而避免与中共海军和空军的一对一式的作战。
从地理上来说,台湾海峡确实给中国武力夺取台湾创造了困难,但中国在武力攻打台湾时,极有可能如果跳出二战传统的作战框架 (即传统的以二栖部队为主力方式),而采用其他方法把作战人员送往台湾,譬如说用直升机或飞机。如这样,那海峡的障碍作用对大陆军队并非是关键。相反,正是因为台湾岛四面临海,倒是使得台湾无法像乌克兰那样随便得到外来的武器的援助。
台湾当局意识到自己军力的薄弱。已决定2023年度大大提高国防开支,整体国防预算达5863亿元,占GDP比率约为2.4%,较去年成长13.9%,是近年来最高。同时,台湾已将无人机产业将是未来发展重点,并开始反潜艇舰的生产。是否能如期成功,尚无定论。
最后一点要提的是大陆在台间谍网对台湾的渗透。据可靠信息来源,大陆对台湾军队的驻扎以及军火存放位置,均有所了解。
美国:整体来说,美国的军力是超过中国,但在西太平洋的军力就不一定是如此。 美军舰艇更先进、航空母舰舰队规模更胜一筹,在质的方面具备优势。但是,即便这样,如上所说,美国290艘军舰,将近有六分之一在今后的5-10年要退役或维修更新了,而美国造舰速度远比中国慢,这样势必在近几年产生一个军力上的空缺。美中第6代战机开发竞赛上,美国在发动机和超级计算能力等方面遥遥领先,中国要飞速缩小几十年的技术差距可能性不高。但即便这样,美国在西太平洋的空军实力还是抵挡不了中国的数量。美国军界自己评估,自1919年来,中共军队在台海实力已明显超过美国。未来的5年时间美国的反制中国的力量很有限。 这就很可能刺激大陆利用这个时间段(即自今起的5年内)发动战争。
美国军方不久已决定在冲绳、台湾和菲律宾等所谓“第一岛链”部署陆基弹道导弹,为此在亚太地区分配一支MDTF(multi-domain task force),负责摧毁中国的防空和指挥控制系统,为美国军舰和战机接近中国周边地区打开缺口。军方也正在研发导能系统(Directed Energy System),作为对抗高超音速飞弹的潜在方式之一。一些先进的导弹也在同时研制。以上那些项目的完成至少还需5-10年的时间。
上述种种原因也就决定了,为什么美国国防部近几年的连续19次台海战争模拟推演,结果均是美军输给了中国。
阻止战争的努力
应该说,目前中国大陆、台湾跟美国三方,最注重用各种手段来阻止战正就要数美国了。首先,目前美国对乌克兰的军援,已经几乎到了它的极限,如果再开辟一条战线,那对美国相当不利。当然,即便没有乌克兰战争,美国内部自己的问题也令美方尽量避免跟中国的战事。换言之,美国有足够的动力来防止这场战争的发生。
因此,能否防止战争的爆发,就看美国的努力如何了。当然,美国的努力的最终结果也取决于中国是否也会体现一定的妥协性。
美国的阻止战争的方式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对中方强调维持现状,坚持跟中方的通话,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但这不等同“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双方目前都在努力,促使习拜双方在本月末雅加达的会面。另一方面则是提高台湾防务能力,把台湾作为非北约成员的主要联盟来对待 ,加强对台湾为为抵御解放军的武器供应。同时,时而对中国一系列警告,即如果中国武力攻打台湾,美国就会介入。 美军第七舰队司令汤玛斯(Karl Thomas)、美国总统拜登、美国空军负责战略整合的中将副参谋长希诺特(Clinton Hinote)最近几个月内均公开提出类似的警告。最近,美空军大学报告很详尽地披露了中国火箭军部署等情况,为的也是预告中国,美国掌握中国军方的动态。
当然,美国的努力最终能否成功最终还得看习近平是否会改变主意从而接受或者至少是理解美国的思路。
本文作者张俊华为徳籍华人政治学者,在德国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现为法国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 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2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