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DIY新风尚
2017年1月3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孩童时代,彤达·弗莱瓦尔德(Tonda Freywald)曾是一名剪纸爱好者。现如今,她更喜欢用电锯来加工桦木。作为女艺术家,她的家居摆设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她开玩笑说:"这把锯现在简直成了我的左膀右臂了。"她计划在今年秋季之前,把自己的小公寓打造成一个画廊,名字都起好了:《面包和黄金画廊》。事实上,彤达的职业是艺术教育和舞蹈,她的木匠手艺是刚刚学会的。为此,她每周都会去波恩一家对公众开放的自助手工作坊,她可以免费使用这里的机械。
在这家叫做Haus Müllestumpe的修理作坊,一个房间里大家正在组装自行车,另一间地上则摆满了各种电子原件。在哒哒作响的缝纫室里,有人和彤达一样,想做件独一无二的衣服,也有人只是想把舍不得扔掉的旧衣服翻新一下。每周这里都会组织一次修理技术座谈。参与者一边喝咖啡吃蛋糕,一边讨论如何修理他们自己带来的坏掉的录音机、吸尘器,或者快要散架的椅子。
手工作坊发起人乌尔里希·布痕豪尔茨(Ulrich Buchholz)表示:"这里的目的是要让参与者摆脱对技术的畏惧。" 当然有些厂家会故意把产品设计成无法修理的样式。"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会在联邦公共修理作坊联合会展开讨论,也会让经济界的代表参与其中。"即便是确实无法修理,也并不意味着相关物件就必须要被扔到垃圾桶里。废物利用有很多可能性,比如可以用废旧电器作装饰品,也可以用旧的自行车胎做腰带和手环。
从DIY到DIT
目前,仅在波恩就已经有七家DIY咖啡和两家开放式修理作坊。基本上所有较大德国城市都已经拥有自己的DIY开放式修理作坊。一般来讲,这类作坊都会配备一架机床,各类金属和木料加工工具,以及一台3D打印机。厂房,技术设备以及水电等费用都依赖于实物捐赠和捐款。技术指导则由义工免费提供。有了专业的设备和技术辅导,即便是外行也能完成专业水准的制作和修理。
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动手并不是为了省钱。事实上,DIY往往费时费力,造价也比来自流水线的批量产品要高得多。根据年龄和职业不同,每个DIY参与者和辅导员的动机也各不相同,发起人布痕豪尔茨说:"减少垃圾,避免浪费资源,而且自己动手废物利用能让参与者得到很多乐趣。"
在DIY的基础上,现在又兴起了一场新的DIT运动,即大家一起动手做Do it Together。这场运动的目的是推行一种新的经验理念,即以合作取代竞争,以可持续性发展取代高速发展。同以往的抗议运动不同的是,DIT运动的参与者并不排斥现代技术,相反他们会将电脑和打印机之类的电子产品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场运动涉及内容广泛,包括抢救食品,废旧物品再利用,还包括"破解专业知识和产品,使其适合个体需求,开通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实现个人创意,本着互助互利的原则共同进步",这是新书《修理世界》中对德国DIT群体的描述。
共享设计图纸
DIT成员研发出的技术绝不会对外保密。每个人都可以去察看图纸,并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比如,马雷克·塞尼斯基(Marek Senický)发明的FilaMaker就是这样。这台机器可以仅凭人力就将塑料垃圾处理成3D打印机所需的塑料颗粒。这既可以减少垃圾,还能使3D打印机的使用成本大大降低。塞尼斯基将FilaMaker的设计图纸贴到了网上,并收到了世界各地使用者寄来的心得和图片。一些大学生将在海滩上收集到的塑料袋和塑料瓶借助FilaMaker处理成颗粒,然后用3D打印机加工成各类艺术品。这个名为"海鲜"的公益项目,目的是提请人们关注海洋里越来越多的垃圾。布痕豪尔茨认为,仅凭一纸公开的设计图纸,还无法让世界各地感兴趣的人都生产出同等水准的产品。
不过,他也在波恩推行了一个这种所谓"开放源代码"式的项目:大伙共同动手,把废弃自行车改装成了一台自行车拖斗。这个拖斗属于集体财产,供大家搬家或购物时免费使用。拖斗的设计图纸由弗莱堡的卡勒运输公司提供,波恩的DIT团队对其刹车系统进行了优化。
现在帕纳吉奥蒂斯·阿芬图普罗斯(Panagiotis Afentoupoulos )正在把一辆废气自行车大卸八块,组成成一部拖车。为此,他已经在自助修理作坊度过了几个周末。这一切当然都是义务劳动。他的老本行是验光师。他一脸幸福地说:"有人业余时间里会去泡酒吧,我业余时间喜欢拆装自行车。"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yingyong@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xinwen@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