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场黑话:面丑、外籍、拖儿带女
2017年6月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媒体上曾读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外籍背景的新雇员跟同事闲聊时听说,公司以后只会再招聘"有着德国大学毕业的德国申请者",因为领导知道这些人怎么想、怎么做。这名外籍员工从同事那里获得的建议是最好是主动离职,因为同公司太不合适,公司更希望德国员工。
公司主管不会跟他说以上的话,更不会书面说明真实原因,而是会坚称"资质不合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无法证明"外国人背景"是导致他辞退的原因,德国于2006年生效的《反歧视法》也没有用武之地。《反歧视法》是民间的说法,该法的正名是《平等对待法》,开头处便点明平等首先要表现在"进入职业生涯的时候",也就是求职的过程,包括"招聘文本、应聘过程、筛选谈话、甄选标准、应聘条件",并适用于"所有职业范围"。
在应聘时,外籍背景的应征者,如果在求职信里的姓名明显反映出身份特征,很可能收不到面试邀请,申请信会直接被退回。不光外国背景的人的可能"吃亏",妇女或单是母亲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一般而言,应聘者都会喝下这杯苦酒,除非,用人方太马虎大意,留下了证据。
一名年轻的母亲应聘一个广播公司的会计一职,没有被选中。寄回来的应聘资料里,履历那张纸上,在写有"已婚,有一个孩子"的地方被用笔重画了,旁边还手写添加了"孩子7岁"的注释。这名母亲有理由怀疑因为孩子之故失掉了工作的机会。于是她把公司告上法庭,最终法官作出的结论是,那行手写的字让人不得不认为7岁的孩子是母亲求职被拒的原因。这个真实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例外,使用法律反歧视获得成功的例子仅占少数。
取消照片,应聘匿名制?
许多人认为,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应把目光放在硬性标准上,比如学历和能力以及经历,而出身、国籍甚至长相都应该忽略。于是,为同先入为主的歧视现象作斗争,有些公司率先行动起来,在应聘文件中取消了照片。这样做的大企业有德国电信、德国邮政,至少他们内部的某些部门在招聘时的确无需提供照片。西门子公司也打算这样做。西门子人事主管库格(Janina Kugel)认为,"用照片的风险是,决策人员可能受照片的影响从而作出错误的决定。"
仔细看一眼《平等对待法》,不用照片其实是最标准的依法办事。按照该法,应聘人不该因出身、信仰、性别、年龄、性取向或者长相受到歧视。出于这一原因,包括德国电信在内的企业要求招聘的文件实施匿名制,也就是不写明任何个人信息,只写受到的教育程度和职业经历。德国反歧视署的新闻发言人比克里希(Sebastian Bickerich)2016年接受《经济周刊》杂志采访时说,"匿名招聘实施起来并不难,它会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挑选,推动机会均等。"
匿名应聘的方式在德国并没有广泛使用,只有几家大公司在这样做。人事咨询者还是向客户推介在求职信里贴上照片。因此在德国求职写信,大多数情况下,应聘者会主动写上姓名、国籍、年龄、性别等等,认为这样做会带来好处。而在加拿大,求职信里禁止贴照片,美国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实施匿名求职的程序。在欧洲,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匿名求职的做法也早已站稳了脚跟。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yingyong@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xinwen@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