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事与愿违的中国和安理会
2017年12月2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 最新一期的德国《经济周刊》关注了中国雄心勃勃的产业升级、科技革命规划。文章以"绘图板上的革新"为题,指出中国领导层用计划经济的方式让小渔村成为国际大都市、让农民变为产业工人,现在还想以同样的方式来计划一场科技革命。作者认为,这一切的愿景很美好,但是中共当局的控制欲却是科技革命的最大阻力。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财富增长像中国一样快。1988年,这个国家才刚刚正式拥有私营企业,如今私营经济已经占到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六成比重。习近平明白,要是中国经济奇迹终结,这一政权也宣告终结。因此,北京当局正在尽全力推动今后十年的科技进步。"
"为此开出的第一味药就是金钱。北京当局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并投入成百上千亿美元为初创企业提供资助。……瑞士信贷集团预测,到了2020年,中国的年度研发资金将比现在再增加73%,从而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作者接着指出,北京当局促进创新的第二味药则是竞争。地方政府用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高科技企业落户;而数亿中国网民的数据,则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燃料。第三味药则是产业园区,比如依托清华、北大的中关村,甚至吸引了谷歌的人工智能研究所前来落户。
"其他国家羡慕地看着中国的创新推动政策。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芮萌指出,中国的计划经济手段在处理大型项目时具备优势,不论是高铁还是航天,政府能够在各企业之间协调,这种做法能够提高效率。不过,芮萌也指出,这种体制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文章盘点了在电动汽车、机器人制造领域,大量初创企业纯粹只为获取国家补贴的现象,随后指出:"中国迈向全球科技领军者的道路上,最大的阻力恰恰来自已经习惯于成功的中共自己。能够有效疏导交通、甚至用于监控民众的人工智能视频监控等技术,中共很愿意资助;而不合北京口味的App则会很快被关闭。……这正是一个悖论:真正的科技革新的结果总是无法预测的,而北京却想要保持掌控。"
《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以"制裁手段的穷尽"为题,指出联合国以前从未对任何其他国家施加过如此严厉的制裁,现在对朝鲜的制裁手段可以说已经被用尽。
"圣诞节前,联合国安理会再一次加强了对朝鲜的制裁力度。这是今年的第四次加强制裁决议,也是2006年朝鲜首次核试验之后的第十次决议。根据决议,朝鲜进口汽油、柴油的配额被缩减了75%,该国军队将受到重大影响。此外,在中国、俄罗斯等地为平壤当局赚取外汇的朝鲜'奴工',也必须在两年内被遣返……安理会一如既往地全票通过该决议,这不仅仅说明了安理会的决心,也说明了华盛顿、莫斯科、北京的团结。"
"显然,国际社会的对朝制裁手段已经慢慢、但确凿地被穷尽。没有任何国家遭受过如此力度的制裁,从制裁清单来看,几乎没有可以再加强的空间。要是彻底禁运燃油,普通民众的生活也会遭受重大影响,将会面临断水断暖的危险。而历史教训也给出了一个警告: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正是在遭受了石油和钢铁禁运之后。"
"制裁的唯一意义就是让一个国家重回外交谈判桌前,绝不是将其推向战争。因此,美国国务卿蒂勒森不久前提议无条件谈判的做法是正确的。然而,特朗普却一反常态地对此保持缄默,金正恩也同样默不作声。"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